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连载]大唐帝国波澜壮阔的对外战争史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17376
  • 回复:64
  • 发表于:2013/4/30 16:52:54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大唐帝國征戰天下之——百济、高丽、倭國


  唐朝初期,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并立,分别是朝鲜半岛北部的高句丽(又称:高丽)及分布在朝鲜半岛南部东南方向的新罗和西南方向的百济,三国在朝鲜半岛呈品字形排列。三国之见时战时和、时敌时友,纷纷扰扰,打了几百年,谁都想灭掉对方统一半岛,但谁都又没有能力灭掉对方,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

  三国中,高丽势力最为雄厚,百济、新罗稍弱。
  起初,新罗与高丽结盟对付百济,百济一弱,高丽势力就南下了,又威胁到新罗,于是新罗又与百济结盟对付高丽……
  新罗因为总是投机取巧,一会儿联手百济打高丽,一会儿联手高丽打百济,打来打去高丽和百济发现了,原来一直渔翁得利的是你新罗!
  真是岂有此理!
  高丽和百济总算回过神儿了,开始联手打新罗!
  现在轮到新罗叫苦了,跑到大唐向太宗哭诉:“高丽、百济,累相攻袭,亡失数十城,两国连兵,意在灭臣社稷。谨遣陪臣,归命大国,乞偏师救助。”

  这三个弹丸小国打的热闹的时候,作为宗主国的大唐也没有不作为,几次派遣使者到三国进行调停,但是高丽和百济面对来自***的调停令,总是采取一副“外称顺命,内实相仇如故”的策略——通俗讲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官方说法就是阳奉阴违。

  三国都是打不死的小强,但也经不起长年累月战争的折腾,就开始寻找外援了。

  外援很重要!

  大唐!倭国!二选一!
  中日之间的第一次交锋,竟然在各自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了。
  两个地区强国(倭国自以为自己是强国)竟然由三个小小的属国在衡量其实力孰强孰弱,并且,胜出的一方,将成为百济或者新罗或者高丽的外援。

  经过百济君臣的反复衡量,最终,他们选择了倭国作为自己的外援。
  此时的高丽和百济是盟友,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倭国作为自己的外援。

  而经过新罗君臣的反复衡量,最终,他们选择了大唐作为自己的外援。

  高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的命运自此就已经确定了!

  李世民的阴谋

  先是隋末时,新罗趁大隋派遣百万大军攻打高丽的时候,在高丽背后捅了一刀,夺了高丽方圆五百多里的国土。
  挺过了隋国百万大军压境的高丽,趁隋末中原大乱、无暇东顾的时候,又挥兵南下,攻打新罗。

  时间到了626年(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新罗、百济两个国家派遣使者到大唐,向唐朝告状:高建武(时任高丽国王)封锁我们两个国家从陆地上来***的道路,导致我们不能及时来朝贡。
  大家都知道,但凡向老师打小报告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高建武听说两个国家联名去告状,心想:你们敢到***告我的状?打!不打不解气!于是对着两国就一通猛揍。
  两国招架不住,就向大唐告急,李渊便派员外散骑侍郎朱子奢到高丽去做和事老,朱子奢跟高建武说了些什么,我们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反正这个人很能忽悠,他回去了之后,高建武就向大唐“上表谢罪”了。

  到了642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六年),高丽国最高领导层内部发生了分裂,高建武想除掉一些内部颇有势力的并危急到王位的将领,而高丽国西部大人(官职)渊盖苏文,因势力最大,为人最为嚣张,于是便成为了高建武要搞掉的第一个刺头。
  于是高建武就跟一班忠于自己的大臣商量着,要杀掉高建武,可惜事情败露,反而为渊盖苏文所杀,史书记载“尽杀之,死者百余人。焚仓库,因驰入王宫,杀建武。”
  杀掉高建武之后,苏文知道自己不能做国王,因为当时在高丽要做国王是必须由大唐来册封之后才是合法的,于是他就决定扶一个傀儡上台,最后选择了高建武的侄子高藏,也就是后来的高丽宝藏王!
  同时,苏文授予自己为大莫离支(类似于唐朝的中书令及兵部尚书,说简单点就是丞相、摄政王)。自此,高丽国大权全部落入苏文手上

  大唐本着不干涉属国内政的原则,依然册封高藏为高丽王、辽东郡王,让他管理高丽,但是高丽的实际统治权并不在高藏手上,他只是个傀儡,朝政全被渊盖苏文所把控,渊盖苏文是个铁腕的军事独裁者,其为人呢,史书也有记载:“须貌甚伟,形体魁杰,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
  渊盖苏文作为高丽的实际掌权者,朝鮮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出入极为风光,上下马都要属下官员趴在地上,供他踩着上马、下马,治国根本也是实行严刑峻法,暴政而治,导致老百姓在路上见面都不敢说话,只能“道路以目”。
  这样一个人,和平的不爱好,鹰派的代表,一心想灭掉新罗,以报当年夺城失地之国恨,在他的驾驶下,高丽这台战争机器轰隆隆地开向新罗。
  643年,太宗本着为属国的和平稳定负责的态度,派司农丞相里玄奖(注意,司农丞是官名,相里玄奖是人名)出使高丽,以求高丽能够罢兵,不要再攻打新罗了。这里有个细节,从相里玄奖的官职上,你或许可以看出李世民派遣使者背后的真正秘密。

  司農:①上古時代負責教農民種植的官員②漢代始設,掌管錢糧的官員。
  丞:主官的副手。

  司农丞,农业部部长的副手。

  大家可以看出,李世民派出去调节国家间纠纷的外交官员竟然是从农业部选的,而且只是农业部部长的一个小副手。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唐太宗并不想真正地调节两国间的矛盾。

  那他为什么又要派使者去高丽呢?
  谜底只有两个:一,做给新罗看的,让新罗知道,我***有在努力调节矛盾;二,渊盖苏文为人暴戾,必不会听从唐朝农业部的一个小秘书的一面之词就罢兵停战,肯定会拒绝唐政府的建议,为大唐出兵高丽寻找一个借口!

  我相信!我才是李世民派遣使者的真正目的!
  非为救火!实为添柴!

  玄奖到了高丽之后,渊盖苏文接见了他。
  渊盖苏文是个粗人,直接问:答应我的条件,我就停战!
  玄奖:你要什么条件?
  苏文:让新罗把抢我的地盘还给我!
  玄奖:都以前的事情了,不要追究了。
  玄奖没有理会苏文的反应,继续说:再说了,你们三个国家的地盘什么你的我的,都是我大唐的,我大唐都没发话,你在这儿说什么抢啊还啊的?(“……辽东诸城,本皆中国郡县,中国尚且不言,高丽岂得必求故地!”——《资治通鉴 唐纪》)
  苏文:那你就回去吧。
  玄奖:你如果执迷不悟,我大唐就来灭掉你。(明年发兵击尔国矣。——《资治通鉴 唐纪》)
  苏文:那你就来打吧。

  好!李世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御前会议

  相里玄奖从高丽回来之后,向李世民报告了渊盖苏文的态度。
  李世民怒了,他知道玄奖出使是这个结果,但是没有想到渊盖苏文竟然这样嚣张。
  必须出兵征讨高丽!
  但是征讨高丽不是李世民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他需要一班大臣的支持,否则,自己千里迢迢出去打仗,家里没人管理是不行的。
  于是愤怒的李世民决定马上召开御前会议!商谈出兵高丽的事情。

  一班开国大臣都到场了,
  李世民:渊盖苏文弑杀我***册封的国王,打压异己,残虐百姓,这是第一罪;又违背我的调停令,肆意侵暴同为我朝属国的新罗,这是第二罪。此贼不除,大唐何用?

  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是褚遂良,时任谏议大夫,顺便说一句,他的前任是魏征。
  现在大家知道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了吧?诸位应该也能猜测到他大概要说些什么!

  褚遂良:渊盖苏文虽然弑杀高建武,但是现在的高丽王还是高家的,再说了,苏文扶植的高藏虽然是个傀儡,但是也得到了你太宗皇帝的册封,现在是名正言顺了,于法合理!以此为借口出兵,反而有失大国信誉。
  其实,褚遂良知道,仅凭以上说辞是说服不了李世民的,他真正担忧的是接下来说的话:“今乃渡海远征小夷,若指期克捷,犹可也。万一蹉跌,伤威损望。”就是说,取胜了还好,如果战败了,那有损我大唐颜面!
  况且,现在李世民是在气头上做出征讨高丽的决定,极不明智(更兴忿兵,则安危难测矣)。如果想出兵高丽,可以等心平气静时再坐一起来讨论。

  李世民没有反驳,只是静静地看着身边的大臣,最后目光落在了一班武将身上。
  李世民是马上打天下、弑兄逼父夺位的主,必定有一帮跟他一样热血的武将站出来替他说话。

  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绩站出来反驳褚遂良:以前薛延陀入侵我大唐,陛下就打算出兵灭掉他,但是被你的前任魏征给否决了,才导致薛延陀壮大起来,现在成为我大唐的祸患,如果那时候就听陛下的,现在我大唐北方边境早就安宁了!

  李世民见状,瞄了褚遂良一言,补充了一句:“确实如此,这都是魏征的过失,听了他的话之后不久我就后悔了,但是又不能反悔,怕大家以为我听不进忠言啊!”(然。此诚征之失,朕寻悔之而不欲言,恐塞良谋故也。)

  可见,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憋屈的时候啊。人家可以说:骂你反对你,那是对你好,希望你能做个好皇帝,希望我大唐繁荣昌盛。
  你能拿人怎么着?只能陪着笑脸听呗!

  对于褚遂良来说,这是事实,自己不能反驳,心想,去就去吧,你说这份儿上了,我也不能拦着了,否则哪天高丽壮大了,又威胁到我大唐东北部边界,那又要怪我头上了。

  褚遂良的刚说服自己,却又听到了一声惊天霹雳!

  “朕要御驾亲征!”

  褚遂良蒙了!高丽,离长安五千多里,而且要攻伐高丽,必须要经过东北辽河流域的无边沼泽(史称:辽泽),数十万前朝隋国的士兵都命丧于该地,危险之极。再说现在刚刚新立的太子李治还很幼稚,没有处理国政的经验,边境地区也不是太安宁。更重要的是一个小小的高丽,犯不着李世民以九五之尊亲临险境。
  褚遂良把心中的顾虑以及担忧当着李世民的面全说出来了,目的就一个——去高丽可以,陛下您不能去!
  李世民决心已定,不再理会褚遂良和其他群臣的反对之声,起身离开。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战前准备!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4:58:24
  • 来自:甘肃
  1. 3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唐灭高句丽 连载6》》》》》

  廉颇老矣?英公未老!

  玩够了,从先帝太宗亲征开始,至今,已经22年了,是时候结束这一切了!我已经没有耐心陪你继续玩下去了!
  我未尝没有做过努力,为了彻底灭亡你,我先收拾了百济,我也曾派出了灭国专家苏定方,也曾派出了独耳将军契苾何力!
  然,天不遂人愿!
  自663年开始,国基本无事,我可以腾出手来专门收拾你了!

  公元666年十二月(高句丽亡前一年零九个月)
  高宗李治以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开府仪同三司、司空、英国公李世勣为主帅、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组建辽东道大军,继先期出发的契苾何力、薛仁贵的先遣军之后,征讨高句丽!
  以司列少常伯郝处俊(善用兵)为辽东道副大总管,作为李世勣的副手。
  以窦义积、独孤卿云、郭待封(总是让人失望)为水军总管兼运粮使,这一路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大军运粮,在战役中,基本没事!
  令刘仁愿为毕列道行军总管,自百济出兵高句丽南方;
  令金待问为海谷道行军总管,自新罗出兵高句丽南方;

  围歼高句丽的大军初步组建完毕,各路大军分头击敌,进入高句丽境内,目标:平壤!

  好了,各路大军还在路上,得走一会儿,那我们回头看看高句丽这边近况如何,他们最近弄明白了一件事情:
  渊男建或者说高句丽百姓不需疑惑了,一个困扰他们几百年的谶语(谶chèn:预言、预兆)总算得到了认证!高句丽历史上有一本书《高句丽秘记》,里面有一句话:“不及九百年,当有八十大将灭之”
  他们曾以为将会有八十个将军来灭亡自己,而今发现,一直理解错了,不是八十个,而是八十岁!
  这位大将就是我们的大军主帅——李世勣!

  最后一战!李世勣!

  高句丽错了,李世勣今年才74岁!离80死还早着呢。
  不过,也没错得太离谱,74岁的老人跟80岁的老人也机会没多大差别!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李世勣再次跨上战马,举起战刀,为了这个盛世帝国,挥出最后一击!

  同样是在料峭的寒冬,踏上千里冰封的东北大地,老骥伏枥,尚且志在千里,我还没老!这个盛世帝国不但给了我至上的荣耀,更给了我留名千载的舞台!
  颤抖乏力的手,抑制不住我的兴奋!或许,征战沙场,才是我最终的归宿!
  我理解,圣上的必得之心,我无怨无悔,我将用完美的答卷来为自己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12岁时,身为强盗,逢人便杀!
  我14岁时,身为草寇,遇到不顺眼的人就杀!
  我17岁时,身为义军,行军打仗面对敌人时才杀!
  我20岁时,始为大将,杀人,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被杀!
  今天,率兵出征高句丽,灭你,是拯救你!拯救更多的黎民百姓不会再遭受战火的荼毒!此役若不胜,后续的征讨将连绵不绝,受苦的终究是无辜的百姓!包括你高句丽的,包括我大唐的!
  必胜!为天下!

  公元667年9月(高句丽亡前一年)
  “新城,高(句)丽西边要害,不先得之,馀城未易取也!”
  李世勣率军走的还是首征高句丽的路线,首站选择的是新城!新城的战略位置及险要在第一章中描述过,一个词:易守难攻!
  新城可以说是高句丽西北边防大门上的一把锁,撬开了,门也就开了!
  甭分析了,打吧!唐军在新城西南方向一座临城的山上安营扎寨,攻一会儿,歇一会儿,劳逸结合,不是太辛苦!城中倒是被折磨地不轻,不过,唐军不要太悠闲,有句话叫做: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新城爆发了!

  新城城主决意抵抗到底!决心不错!
  新城市民也很苦闷,你每次来,都先来打我们,虽然没被攻克过,但是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是很折磨人的!这么多年了,又是首征、又是骚扰、今儿个又来了!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新城百姓出离愤怒了!
  得民心者得天下!照样,得市民者,得城池!新城市民忍无可忍了,决定爆发一次!唐军似乎有危险了,人民战争的***大海能淹没一切!
  这些市民中有一个代表——师夫仇!

  师夫仇带着几个市民直接找到新城城主!
  看到这些普通的市民怒气冲冲地找到自己,城主肯定开心了:民心若此,何愁不胜!
  不过,等等,这些仁兄手上拿的兵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一捆捆绳子,用绳子克敌?高人呐!

  城主正由衷地暗暗赞佩的时候,师夫仇竟将绳子套到了他身上,把措手不及的城主五花大绑捆起来了!
  得嘞,跟我走吧!师夫仇直接把城主牵到城门口,开门,直奔唐军大营,投降!

  这一幕始料未及,守兵傻眼儿了!头都没了,这仗没法打了,一起降了吧,据说大唐是优待俘虏的!战俘营虽然不如城里自由,但是至少能够睡个安稳觉了!

  史载:城人师夫仇等缚城主开门降。——《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李世勣旗开得胜,于是安排契苾何力驻防新城,自己亲自带兵继续东进!
  迎接李世勣的将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但是驻防的契苾何力也将上演他最后的一幕!极为嚣张的一幕!

  契苾何力!完美收官!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4:59:03
  • 来自:甘肃
  1. 3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王八战法”深析

  李世勣率领大军出发了,留下契苾何力一个人独守孤城!
  中朝韩的史料都没有表明契苾何力此时手上有多少兵力,有人根据臆断认为契苾何力只有区区2000兵力,我认为不可信!
  李世勣大军在攻克新城前,并没有经历过任何战斗,所以李世勣此次进入高句丽境内,仍然是采取的奇袭战术,从其他防守薄弱甚或无防守的地区绕道进入高句丽,兵临新城。
  也就是说,高句丽的防守主力没有受损,仍然保存着相当强的实力陈列在边境地区。

  那么高句丽的主力现在何处呢?
  我们有必要来深刻认识一下渊盖苏文为高句丽创造的“王八战法”,同时呢,也是对高句丽亡国做一个提前的防御策略做一个分析(这里我就不卖关子了,其实也没关子卖了,高句丽必亡,没有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任何天助!)

  “王八战法”中对于中原宗主国方向的防御配置基本如下:
  第一道防线:无边辽泽及辽河天险。
  辽泽,通俗称就是辽河流域的沼泽。什么是沼泽?大家基本都清楚,远看去,像是草原。不同于草原的是,草丛上方会笼罩着阴蒙的浓雾,在草丛的下方,则是交错的暗流、泛滥的积水、腐烂的动植物,基本没有承载力,若不留神,一脚踩上去,直接就陷下去!
  那真是轻则道路泥泞阻断,重则***一片!很要命!
  如果你幸运地成功渡过了辽泽,也不要太开心,因为前面还有一条辽河,照样是天险!高句丽军不可能把大军驻防在辽泽,但是可以驻防在辽河,击你于半渡!这才是要命的!
  高句丽的这第一道防线给中原宗主国曾造成了很大的麻烦,55年前(公元612年),隋炀帝率号称20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时,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在被辽泽吞噬了大量士兵之后来到辽河边,结果在强渡辽河之战中,接连损失了左屯卫将军麦铁仗、虎贲郎将钱世雄和孟叉三员大将!

  第二道防线:边境众多山城。
  如第一章中提到的新城、辽东城、安市城、建安城等等,这些城池大都建在山上,城墙高大、重兵驻防、粮草充足。太宗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严格来说就是被这些山城把刀给砍钝了,不得已才回去磨刀的!

  第三道防线:纵深防御的众多城池以及鸭绿江天险。
  这些城池以前提到过的有国内城、泊汋城等,然后配以诸多小城,按今天说法就叫做卫星城。城内驻扎兵力不如第一道防线,城池也不如第一道防线的山城高厚坚固。主要目的是迟滞敌军进军速度,为组织反击力量争取时间!

  第四道防线:国都平壤。
  这个,就等大军围困平壤时再介绍吧。

  赶紧省点时间回去找找高句丽的防守主力部队在哪里吧!他们比较孤单,李世勣理都没理他们就直接长驱直入了!

  太不尊重人了!太瞧不起人了!我们可是重兵集团呢,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走了?
  你将为你的无礼付出代价!李世勣!你会后悔的!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4:59:43
  • 来自:甘肃
  1. 3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李世勣的计划

  上篇中在发牢骚的重兵集团就是渊男建集结的防守主力,兵力达15万!这是其亡国前能够集结的最大的机动兵力,此时仍驻扎在辽河一带,计划凭借辽河天险阻挡唐军。
  同时,渊男建还召集了数万靺鞨兵驻扎在南苏城一带,与辽河前线的15万大军相互配合,形成纵深防御。
  企图击敌于境外!

  熟料唐军在李世勣的率领下,竟然绕过重兵防守的辽河,直接拔了新城,然后没有理会近在咫尺的南苏城的靺鞨大军,挥师往鸭绿江方向攻击前进。

  李世勣率领区区两万兵力南下了。
  置敌重兵于后,而深入敌境,是极为危险的举动,若敌军据城固守,重兵回援,则李世勣危矣。李世勣已74高龄,身负灭国大任,为什么采取了如此冒失的行动?

  时间跳跃到四个月后,即公元668年二月,即唐军进入高句丽境内后的第二年,奉皇帝之名到前线视察的侍御史贾言忠回到了京城,向皇帝李治汇报了前线的战情,在汇报结束时,皇帝问贾言忠对前线诸将的看法,贾言忠对皇帝说:“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世)勣也。”

  可见,李世勣并没有轻敌思想,他之所以身涉险境,是因为他在为高句丽挖坑、一个埋葬高句丽主力15万大军的深坑!

  此役的目的是彻底消灭高句丽,这是皇帝的目的,也是李世勣的任务!
  一定要干净利落!

  看李世勣如何吞噬掉高句丽的这15万大军!

  李世勣把最重的任务交给了自己——阻击。向南攻击前进,阻击可能来自平壤方向的援军,彻底孤立辽河前线的这支高句丽重兵集团!
  而歼灭15万敌军的任务,他留给了契苾何力。
  22年前,在白岩城下,李世勣亲眼见识了契苾何力以800骑兵击溃高句丽万余援军,他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契苾何力不但有勇,而且有谋,“智勇兼备、沉毅能断、有统御之才”,为最佳理想人选。

  当然了,15万高句丽军发现唐军分兵后,没有理睬他们,有点生气!便计划与驻扎在南苏城的数万靺鞨兵前后夹击,拿新城的契苾何力开刀,歼灭契苾何力部后,再尾随李世勣部,相机在唐军后脑勺拍黑砖!
  不过,要拍李世勣的黑砖,那得先问契苾何力答不答应。

  契苾何力从来不曾让任何人失望过!
  面对15万敌军,他又一次亲自带队冲锋,跟这样的领导混,时间久了,在领导的影响和带动下,每个士兵都是契苾何力。
  此时的唐军不再是千千万万个小兵了,而是千千万万个契苾何力的集合体了,和这样的部队交手,后果可想而知。
  史载“何力奋击,破之。斩首万余级。”
  15万敌军被一举击溃(注意:是击溃,而不是歼灭),向扶余城方向逃去。
  击溃了高句丽军,契苾何力又马不停蹄,掉头把数万靺鞨兵也收拾了!
  干净利索!

  无论你是15万,还是数万,我一视同仁——击败你们!没有任何悬念!

  我们的独耳将军契苾何力在东线的故事已经进入尾声了,最后单独领军之战以击败15万敌军而收场!
  自贞观六年契苾何力开始为大唐东征西讨20余年,一战吐谷浑,一战西突厥,三战高句丽,前后大战总计五次,无一败绩!
  一生参与过灭吐谷浑、灭薛延陀、灭铁勒、灭高句丽、灭西突厥等历次大战,前后斩杀敌军近10万、击溃敌军20多万,俘虏敌将官大臣近300人,缴获牛羊马等30多万。
  在灭亡诸国诸势力中,既曾身先士卒,摧阵拔城,亦曾不用一兵一卒而降敌,皆能达成目的!
  身为主将时,摧枯拉朽!
  身为副将时,力挽狂澜!

  契苾何力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是荣耀的一生!
  不过,他不是个完人,他也有缺点——嫉妒比他强的人!但是,我认为,仅仅有“嫉妒心理”不是坏事,好胜好强之心反而更能激发人。纵观他的一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嫉妒心理给任何一个人下过绊儿、使过坏!
  东征结束后,契苾何力也再没有当主角的机会了,直到九年之后,在西南战线,他将再次领命接受帅旗!(注意,前后不矛盾,只是领命接受帅旗,但是扛没扛起来就下回分解了)

  在高句丽,契苾何力的故事只是进入尾声,还没有完全结束,一是因为剩下的日子他只能做李世勣的副手了。
  还有一个原因,接下来将有一个同样厉害的人物嚣张登场——高宗朝第一名将:薛仁贵!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5:02:53
  • 来自:甘肃
  1. 42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唐灭高句丽 连载13》》》》》

  平壤陷落

  高句丽王高宝藏携一班文武大臣出城投降了,但是大莫离支渊男建却依然坚守城池,继续抵抗唐罗联军。
  这中间就产生疑问了,当时高句丽的实际掌权者为渊男建,如果没有得到他的允许,是不可能又是打开城门,又是让高宝藏携那么多大臣出城投降的!
  可能性只有两个:
  一,渊男产认清了高句丽必亡的形势,背着哥哥渊男建率高宝藏等偷偷出城。
  二,渊男建的缓兵之计,渊男建故意放高宝藏等人出城,用来拖延时间。

  第二条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唐罗联军已经把平壤城重重包围了,平壤城内内的兵力就那么多,士气就那么低,都不会增也不会减,缓兵之计毫无用处。
  缓兵之计的另一目的就是拖延时间,坚守待援。但是当时高句丽除了平壤城,其他地方基本或降或逃或被唐军攻克,国内已无援兵可召;
  那外援呢?毕竟高句丽与倭国和靺鞨还是同盟关系。
  倭国就甭指望了,五年前在百济的白江口之战中,已经被打出心理阴影了,现在正忙着在全国各地修筑防御工事呢,自保尚且不暇,何伦救援?
  靺鞨?高句丽与靺鞨之间的通道已经被唐军彻底堵死,即使靺鞨有心来救,也不可能空降而来。

  所以可能性最大的就是第一条,渊男产!
  在韩国拍摄的电视剧《渊盖苏文》中是这样描述平壤陷落的:大哥渊男生在平壤陷入重围之后,只身潜入城中找到三弟渊男产,以保全平壤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由,说服渊男产偷偷打开城门,里应外合,放唐军入城。
  史料记载,渊男产确实出城了,却只是投降,而不是所谓的里应外合。
  不过“里应外合,放唐军入城”又是确有其事,但不是渊男产做的,而是另有其人。这个就随后再说吧。

  渊男产知道这次大唐是玩真的,玩恨的了。愣是把高句丽打得只剩一座孤城了。城破只是早晚的事儿,还不如早日投降,谋个好出路。
  事后证明,渊男产做对了,被押回到长安后,大唐皇帝李治给他封了个司宰少卿。虽然只是管管祭祀、朝会、酒宴等无实权的事务,但好歹是个从四品的高干了。
  在我们的角度来说,渊男产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是在朝韩的角度来看,渊男产是个胆小懦弱的贵族、投降派。
  好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渊男建到底要闹哪样儿,内无士气、外无援兵,要逆天?

  不得不说,渊男建是个真忠义!
  虽然他继承了父亲一手遮天、独断专横的独裁者行为,虽然他赶走了自己的大哥、杀害了自己的亲侄子。但,这只是高句丽的内政、家事。
  面对大唐,我一直在努力,明知以卵击石,但我依然不断出击;明知毫无胜算,但我依然没有放弃!
  蚍蜉撼树,尤可叹也!
  螳臂当车,勇气可嘉!
  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结局已定,却还在为试图改变结局而苦苦挣扎!
  在我唐看来,渊男建是冥顽不灵,但是对于朝韩,他实实在在是个英雄!

  面对数十万唐罗联军,渊男建决定拼死一搏!史载:“(男建)闭门拒守,频遣兵出战”,但结果“皆败”!
  出击除了徒增伤亡外,毫无任何作用,于是渊男建便固守城池了。

  渊男建也是人,需要休息,需要帮手。于是他找了一个亲信来协助他一起防守,这个亲信是个叫信诚的和尚。
  他信任了和尚,和尚却利用了他的信任——“(信诚)密遣人诣(李世)勣,请为内应。”

  高句丽王投降后第五天,渊男建的亲信信诚如约打开城门,放唐罗联军入城。
  李世勣跟契苾何力一样不地道,把攻城最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新罗军。此时最光荣的任务其实是最危险的任务,就是当肉盾,冲最前面去!
  毕竟,城门虽然开了,但是还要冲杀,否则守兵发现内奸(和尚信诚)后,如果唐军不即刻冲进来,完全可以杀掉信诚,关上城门,继续抵抗。

  看到城门如约而开,李世勣调来500新罗骑兵,为大军开路。
  500新罗骑兵冲进去后,后面的唐军更不地道,不顾盟军死活,从平壤城四面放起火来。
  城门失守,四处火起,守军崩溃了。

  渊男建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或许他想起了父亲的临终遗言:“汝等兄弟,和如鱼水,勿争爵位,若不如是,必为邻笑!”——《日本书纪》
  或许他想为国殉葬!
  或许他感觉到了因背叛产生的失落与无奈!
  面对汹涌而至的唐罗联军,渊男建选择了自尽!

  史载:“高句丽悉平!”——《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5:05:35
  • 来自:甘肃
  1. 4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新罗臣服即唐罗七年战争 连载5》》》》
  熊津都督府

  在成功地挑起了高句丽遗民的反唐运动后,金法敏向原百济故地、即我大唐的熊津都督府领地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注意,这里显示的是“大规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此之前,新罗早已经开始慢慢蚕食百济故地了,只是规模不大,今天占个小城,明天偷块小地,顶多就是个小偷小摸的行为。每次偷完之后呢,总是心虚,用今年赵本山小品的封山之作《有钱了》里沈阳第二***患者宋小宝的台词就是:“大爷,我心理素质不好啊。”
  那心理素质不好,怕被收拾,就得道歉啊。于是金法敏偷完之后就派使者到大唐请罪。使者的说辞呢,没有记录下来,我觉得继续用宋小宝的台词也可以“大爷,对不起啊,我错了,我第一次干这事儿,我发誓以后我再也不干了。这个,这个袜子就送给我大娘,穿上它老性感了,肯定能征服你。……”
  不过,金法敏送来的不是袜子,是“磁石”,大唐要着玩意儿也不知道干啥用。哎哟,扯远了。
  继续回到原题!
  就这样,金法敏就做起了职业小偷,大家知道,但凡做这种事情,基本上都是一开始心虚手颤,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胆量就慢慢变大了,于是,金法敏从起初的“心理素质不好”慢慢发展为“胆大包天”了。
  量变导致质变!
  金法敏已经成功地转型了,经历过多次的偷窃历练,他已经由职业小偷转变为强盗了,学会了明火打劫了!

  公元670年,即大唐咸亨元年,新罗文武王10年,秋七月。
  新罗“举兵讨百济”——《三国史记》新罗本纪
  三路大军进入百济,经过短短一个月的战斗,就侵占了百济82座城池(百济也就200城),斩敌9000余级!
  平均每天攻占近三座城池,新罗战斗力暴增!
  不过,看问题,我们要相对地来看,被新罗侵袭的百济故地在战前是怎样一种情况。

  此时的百济故地即大唐的熊津都督府势态如何?名为百济故地,实为我唐领土。面对新罗,竟然不堪一击,丧师失地?不可思议!

  我们从熊津都督府的来源开始说起吧。
  公元660年即大唐显庆五年,灭国专家苏定方率军灭掉百济后,唐政府在百济故地设立了包括熊津在内的五个都督府(其余四都督府为马韩都督府、东明都督府、金涟都督府、德安都督府)来管理百济故地各州县,除了最大、最重要的熊津都督府最高长官由大唐亲自任命唐人(如首任王文度及后来的刘仁愿、刘仁轨等)或者百济人(如原百济太子扶余隆)外,其余都督府及下属州县的长官,皆采取“济人治济”的原则,“擢渠长,为都督、刺史、县令以理之”——《三国史记》百济本纪
  到公元665年,即大唐麟德二年,因百济复国、唐军兵力不足等原因,大唐对百济故地各行政机关进行了调整,将五都督府合兵为统一的熊津州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
  现在的百济故地也就是熊津都督府,都督为扶余隆。

  对于熊津都督府这块新的领土,大唐很是上心,毕竟这是自己出兵出粮辛辛苦苦打下来的。但是,这终究是一块飞地,而且又紧挨着新罗,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而那时的新罗名义上还是大唐的属国,在对高句丽之战上还是盟友。但是俗话又说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也是国之常情。无可厚非!
  于是,大唐决定用“信义”来约束新罗,保护熊津都督府。以后的事实证明,新罗金法敏不吃“信义”这一套。通俗讲就是不讲信用!
  在大唐的主持下,新罗王、鸡林都督府大都督金法敏与熊津州都督府大都督扶余隆会盟于熊津的就利山,经过协商,双方建立了友好关系,并写就盟书为誓。
  盟书要求百济与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各承诏命,永为藩服……”,并且发誓永远遵守盟约,如果一方胆敢违约,则“……百殃是降,子孙不育,社稷无守,□祀磨灭……”。
  大意就是如果违约,则国家涂炭、断子绝孙等等之意。反正挺狠的!
  不过,这么狠的誓约竟也没有约束住新罗的狼子野心。

  盟约之后,在接下来的几年还算太平,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与鸡林都督府(新罗)倒也相安无事,且在灭亡高句丽的过程中,两地相互配合,分别从南线向高句丽出兵。
  在百济、高句丽两个共同的敌人被灭掉后,新罗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终于于670年向我大唐熊津都督府发动了全面入侵。
  正如前文提到,熊津都督府不堪一击。一个月之内丢失82座城池。

  不是新罗太强,而是熊津太弱。弱到什么程度呢?从660年到669年的十年间,百济故地先后经历唐灭百济、复国运动、白江口之战、出兵高句丽几次战争,境内已经是“合境凋残,僵尸相属”(——《旧唐书》刘仁轨列传)实力受到巨大消耗,短时间内恢复是根本没可能的。
  而新罗呢,在历次战争中,通过消极怠战,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这可不是我瞎说,在苏定方灭亡百济以及李世勣灭亡高句丽中,都留下了新罗消极怠战的证据。
  第一次,“金庾信等至唐营,(苏)定方以庾信等后期,将斩新罗督军金文颖”——《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六。
  第二次,在灭亡高句丽之战中,“新罗前失军期,亦须计定”——《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七。

  一边严重消耗,一边暗存实力。
  不过,新罗即使小瞧熊津都督府,也不敢小瞧后面的大唐啊?胆敢冒与大唐全面开展的危险来侵袭熊津都督府?
  敢!金法敏真的敢!
  因为他知道,现在大唐不能奈他何。

  大唐现在的主要精力在西方——吐蕃。唐军主力被吐蕃牵制在西部唐蕃边境,无力大规模增援东部的百济故地战争,这就给了金法敏可趁之机。

  此时,大唐在熊津都督府的兵力,中外史料都没有记载,哪怕是“万余、数万”之类约略的记载也没有。
  虽然没有记载,但是驻守熊津都督府的唐兵肯定不多。一者,敌国已灭,现在处于休养生息之时,无必要留守太多兵力;二者,有百济军的补充。
  其实,最直观的证据就是,如果唐军数量较多,别说新罗侵占82座城池,就是借个胆儿让他来打,他也不敢。
  金法敏就是只猴子——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5:10:09
  • 来自:甘肃
  1. 5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新罗臣服即唐罗七年战争 连载12》》》》

  胸怀匡扶宇内、一统三韩的新罗王金法敏面对区区四万唐军,慌张了。什么驱逐唐军,什么统一半岛是不敢想了,先把眼下的难关度过吧。搞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老本新罗赔进去,那就连哭的地儿都没了。
  为了避免唐军攻入新罗,金法敏当即加强边境防御力量,依靠边境地区多山且险峻的地形,构筑防守工事,派驻重兵。企图阻击唐军于境外。
  “使将卒各守要害”——《三国史记》金庾信传

  在加强军事守备力量的同事,伟大的新罗文武大王金法敏在大唐面前低下了高昂的头颅——继《答薛仁贵书》之后再次上表《乞罪书》。
  这份《乞罪书》没有分析的必要和价值,因为通篇金法敏都在极力奉承大唐,说到大唐都是什么“圣朝”、“天兵”,说到自己都是“臣某”,一会儿“顿首顿首”(磕头),一会儿“死罪死罪”。全篇没有任何正式的、具体的内容。
  随后,我把这篇《乞罪书》也附上来吧,其绝响之奉承、其无耻之厚颜,足可做后人书写《检讨书》《道歉书》的范本。
  当然了,金法敏知道,光说不练是不行的,大唐不是那么好忽悠的,为了表示一点诚意,金法敏还拿出了赔罪礼,共计银子33500分,铜33000分,针400枚,牛黄120分,金120分,四十升布6匹,三十升布60匹。
  这个分在当时到底是个什么计量单位,我不知道,按照我的理解,10分为1钱,10钱为1两。那这家伙也就拿出了1两2钱的金子,335两的银子,330两的铜钱……
  真是寒酸。

  我们都觉得寒酸,对于物产丰富的泱泱大国来说,更是九牛之一汗毛——也谈不上。金法敏知道这点礼不多,但他只能拿出这些了,最近新罗的日子也不好过,连年累战,几乎掏空了新罗的国力,又赶上今年收成不好——“是岁,谷贵人饥”——《三国史记》
  但是金法敏还有后招,这才是金法敏真正的大礼——170名大唐战俘。这170名战俘包括熊津都督府的司马禰軍、包括运送军粮的钳耳大侯等人。
  除了归还战俘,金法敏把抢夺的大唐的运粮船等军资也还给了大唐。
  总之,为了自保,金法敏做着很多努力:修工事、送金银、装孙子……

  不过,金法敏你多虑了,目前大唐压根儿就没想着来打你。因为相对于你新罗,高句丽的镇叛行动才是最重要的。

  在击败新罗军之后,唐军在高偘、李谨行的统帅下,继续清剿高句丽叛军。毕竟,高句丽叛军不收拾干净,唐军不可能放心南下攻打新罗,因为背后总是有人拿着刀,不管来不来砍你,你心里总是担心,这也是正常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唐兵力不多,没有多到可以一战而攻灭新罗。大唐灭亡高句丽和百济两国,所投入兵力都在十万以上,且大军主帅都是战功赫赫、经验丰富的李世勣苏定方等人。
  而新罗能够与高句丽、百济二国周旋几十年没有被灭亡,可见实力与两国也不相上下。所以,就凭高偘、李谨行,就凭四万唐军,就想灭掉人家?大唐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至少不是现在。

  新罗跑了,高句丽叛军再一次失去外部支援,将独自直面唐军。这次,我们把主角换成了李谨行,前面说过李谨行很厉害,有多厉害?我们来看看李谨行的表现,希望不要让我们失望。
  这段时间净干了些无味的分析工作,很久没有深刻来认识哪怕一位大唐将领了,今天,我们的故事就从李谨行开始说起。

  “(李)谨行伟容貌,勇盖军中,……,夷人畏之。”——《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诸夷蕃将

  李谨行简历
  姓名:李谨行 民族:靺鞨族
  生年:无可考 卒年:公元682年
  仕途履历:
  665年,营州都督;
  666年,左监门将军;
  670年,右领军卫大将军;
  ……
  主要功绩:
  此前,尚无明显战功著于史册,且出场次数不多,截止目前仅有的几次露脸机会要么是跟在名将(如李世勣)后面打扫打扫战场,要么就是和其他知名度不高的将领一起剿下匪(如现在正在进行的清剿高句丽叛军),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看完这份简历,实在让人失望——这样就能坐上十六卫之一的右领军卫大将军?不需疑惑,因为李谨行是个“将二代”,其父突地稽生前可是部落酋长、右卫将军、耆国公,而且这个公爵是靠战功拼来的。俗话说,将门虎子,这李谨行从小跟着其父打过刘黑闼、打过突厥,算是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战争对他来说肯定不陌生,经验对他来说肯定不缺少。
  此外,李谨行还有一支精锐兵力——数千人的私人部队!这支私人武装的前因后果历史没有告诉我们,不过,大家知道但凡能够豢养私人武装的都是不好惹的主儿就行了!

  身上流着靺鞨的血、又是将门之后、还豢养着私人武装、又常驻边境,你说他不会打仗,可能冤枉他了。
  从他五年的升官经历可以得知,李谨行在边境地区没少打仗,但是为什么名气不大?史书着墨不多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李谨行之前打的仗可能规模都不打,顶多就是“某某族寇边,李谨行败之”之类的;其次,在高宗朝,李世勣、苏定方、薛仁贵、契苾何力等等众多的名将太风光了,以至于像李谨行这样的只能生活在名将的光辉之下,没有露一手的机会。
  现在,李世勣、苏定方等人死的死,老的老,才有了李谨行出头的机会了。
  被雪藏了许久,现在,轮到我李谨行出场了。

  好了,介绍了这么多,我们就来看看李谨行在朝鲜半岛上的表现吧。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5:10:56
  • 来自:甘肃
  1. 5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新罗臣服即唐罗七年战争 连载13》》》》
  ※李谨行——荡平“后高句丽”

  咸亨四年即公元673年,五月,李谨行率军来到平壤附近的伐奴城,并打算以此为根据地,四面出击,扫荡高句丽叛军。
  李谨行的计划是好的,但是存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将决定这一计划能否实施,那就是无将可用——派何人留守?
  所以,以一城为点,向四面出击的关键就是这个点要稳固,否则你前脚刚出城,后脚被叛军再占据了,那唐军就别做其他事儿了,只剩下不停攻城了。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战还是很不好打的。

  李谨行率领的是三万靺鞨兵,大家都知道,靺鞨兵的战斗力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千军易得良将难求。从李谨行出场到现在,未见有一得力属下能够为李谨行分忧。而我们从唐军镇压高句丽叛乱的历次军事行动中可以得知,叛军分布于高句丽各地,你不可能坐等叛军主动进攻——叛军不傻,还是知道自己的实力的——他们的策略就是拖、耗、磨,拖上个几年,等叛军力量发展壮大到唐军无可奈何时,就算胜了。

  挑来挑去,李谨行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不守了,量你高句丽叛军也不敢来攻城。于是,李谨行就把少量部队和老弱妇孺留在城中,亲自带兵出城扫荡去了。
  顺便说一句,为了让留守人员安心,他一视同仁,把自己的老婆也留下了。意思大概就是:我把老婆都留在这里了,说明我坚信叛军是不会来的,你们是安全的,放心呆着吧。
  李谨行很自信!

  就这样,李谨行率领大军主力出城寻找高句丽叛军了,自信满满的李谨行行军在高句丽故地上时,他不知道,一双双叛军的眼睛正密切注视着李谨行部的一举一动。

  自从新罗在石城被唐军击败撤回国内后,高句丽叛军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最为强大的援手,现在将独自面对大唐。
  以前我们力量分散,吃了大亏,被唐军各个击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早晚被大唐一个个收拾掉,复国运动将会就此全部失败。
  现在只能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唐军了,叛军们集结了最大的兵力,另外又拉来了一支不服从大唐的靺鞨一部的军队,准备进行最后一击。
  但是,他们相当清楚李谨行部靺鞨兵的战斗力,是不能与之直接硬拼的。
  既然硬拼不行,那就偷袭,偷袭你落单的小股部队——真是天助我也,李谨行竟然分兵了,只留下了少量兵力在伐奴城。那就从伐奴城开刀吧。

  待李谨行部主力走远了之后,叛军主力迅速向伐奴城出击了——这几乎是个空城,如果连这个城池都攻不下来,那真是天理难容!
  兵微且无将,伐奴城危矣!

  叛军知道李谨行不在城中,但是,叛军不知道李谨行的老婆在城中。
  女人是不好欺负的!
  发现叛军主力出现在伐奴城外时,李谨行的老婆刘氏没有慌张,立刻召集城中所有人全部跑上城头,摇旗呐喊,装腔作势,伪造出一幅城中驻有重兵的假象。
  出击?别想了。就在城头做做样子就可以了。为了给守军鼓舞士气,刘氏也穿上盔甲,亲自跑上城头,为大家加油打气!
  同时,刘氏严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毕竟城中的虚实叛军不清楚,她还是很清楚的。

  刘氏的组织能力还是很值得褒奖的,就凭这些滥竽充数的守兵,竟然抵挡了叛军的数次进攻,使得叛军只能“望城兴叹”了。
  攻城战要的就是速战速决,拖久了,等敌方的援兵到了,那就是打也打不得,跑也跑不掉,只能等着被包饺子了。
  一个据说兵微无将的伐奴城竟然都攻不下来,不是唐军太厉害,而是叛军太无能!这对叛军心理的打击还是相当严重的。
  于是,叛军崩溃了,撤吧!晚了等李谨行回来了,迎接他们的将是大唐靺鞨兵的大刀长矛,那才是更要命的!不过,他们也没跑多远,就遭遇了他们最不愿意遭遇的情况。
  史载:“久之,虏退!”——《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

  李谨行妻刘氏浅析:对于刘氏此次的军事表现,史书应该所言非虚。李谨行出征都把老婆带着,可知刘氏每天都伺候在李谨行身边,跟随他东征西讨,长期耳濡目染,看自己老公如何指挥部队攻城摧阵,渐渐也懂得了行军打仗。而且作为一个女人,竟然有自己的盔甲,可以看得出来,这女人就没想着只做女人的事儿,应该也是个喊打喊杀的悍妇。
  此次李谨行把她留守伐奴城,倒是给了她一个出名的机会!

  战后刘氏因此功被封为“燕国夫人”!好了,刘氏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我们看看刘氏的老公李谨行现在什么情况。

  李谨行率领着大军还在到处找寻高句丽叛军呢,终于,运气不错,在瓠泸河(瓠,音hù,唐史称为发庐河,今朝鲜临津江)附近遭遇了刚刚从伐奴城撤退下来的叛军主力了。
  人倒霉了,就是喝凉水都塞牙。高句丽叛军就是这样的一群倒霉蛋。

  “乞丐中的霸主?那是什么?——还是乞丐!”——《武状元苏乞儿》经典台词
  乌合之众的主力?那是什么?——还是乌合之众。高句丽叛军,就是乌合之众。

  自高句丽叛军掀起反唐运动以来,前后与唐交手的所有回合,无一不败,毫无亮点。称之为“军”,真是侮辱了“军”这个名字,更是抬举了他们。
  当乌合之众遭遇彪悍靺鞨兵,结果可想而知了。
  史载“李谨行大破高句丽叛者于瓠泸河,俘获数千人,馀众皆奔新罗。”
  这是《资治通鉴》的记载,还不够详细,《新唐书》给予补充了:“俘馘万计”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战斗的过程,那就说明战斗是没有悬念的一边倒;没有悬念的一边倒,那就说明交战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不是一个级别的,那就说明叛军输得很惨;输得很惨,那就说明战斗过程很利落;很利落,那就根本不值得记载于史册……
  得!这又绕回来了!

  自此,起于公元669年,持续了四年之久的所谓的高句丽“复国运动”彻底失败了。“于是平壤(高句丽)痍残不能军,相率奔新罗。凡四年乃平”——《新唐书》东夷
  高句丽真真正正地死亡了!

  李谨行完美地为高句丽拉下了历史的帷幕。
  可是,等等,李谨行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么优秀,国内的史料有所隐瞒,李谨行接下来吃了败仗,而且是很多、很大的败仗!
  “文武王十三年(即公元673年)九月,……唐兵与靺鞨、契丹兵来侵北边,凡九战,我兵克之,斩首二千(百)馀级。”
  “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死者不可胜计。”
  这两段记载均来自国外的史料《三国史记》。
  怎么回事?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5:11:42
  • 来自:甘肃
  1. 5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新罗臣服即唐罗七年战争 连载14》》》》

  附:新罗王金法敏至大唐《乞罪书》

  《三国史记》版本
  臣某死罪谨言,昔臣危急,事若倒悬,远蒙拯救,得免屠灭。粉身碎骨,未足上报鸿恩,碎首灰尘,何能仰酬慈造?然深仇百济,逼近臣蕃,告引天兵,灭臣雪耻。
  臣惧破灭,自欲求存,枉被凶逆之名,遂入难赦之罪。
  臣恐事意未申,先从刑戮,生为逆命之臣,死为背恩之鬼,谨录事状,冒死奏闻,伏愿少垂神听,炤申元由。
  臣前代以来,朝贡不绝,近为百济,再亏职贡,遂使圣朝出言,命将讨臣之罪,死有馀刑。南山之竹,不足书臣之罪,褒斜之林,未足作臣之械。潴(潴zhū水聚集的地方)池宗社,屠裂臣身,事听敕裁,甘心受戮。
  臣□轝(轝,音yú,同舆,泛指车)在侧,泥首未干,泣血待朝,伏听刑命。
  伏惟(下对上的敬辞,多用于奏疏。字面意思就是趴在地上):皇帝陛下,明同日月,容光并蒙曲炤,德合乾坤,动植咸被亭毒,好生之德,远被昆虫,恶杀之仁,爰流翔泳。傥降服舍之宥(宥,音yòu,宽容,饶恕,原谅),赐全腰领之恩,虽死之年,犹生之日。非所希冀,敢陈所怀,不胜伏剑之志。
  谨遣原川等,拜表谢罪,伏听敕旨。
  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唐文拾遗》版:
  昔臣危急,事若倒县,远蒙拯救,得免屠灭。粉身麋骨,不足上报鸿恩;碎首灰尘,何能仰酬慈造。然深雠百济,逼近臣蕃,告引天兵,灭臣雪耻。
  臣惧破灭,自欲求存,枉被凶逆之名,遂入难赦之罪。
  臣恐事意未申,先从刑戮,生为逆命之臣,死为背恩之鬼。谨录事状,冒死奏闻。伏愿少垂神听,昭审元由。
  臣前代以来,朝贡不绝,近为百济再亏职贡,遂使圣朝命将讨罪,死有余刑。
  伏惟皇帝陛下明同日月,容光并蒙曲昭;德合乾坤,动植咸被亭毒。好生之德,远被昆虫;恶杀之仁,爰流翔泳。倘降服舍之宥,赐全腰领之恩,虽死之年,犹生之日。非所希冀,敢陈所怀。
  谨遣原川等拜表谢罪,伏听敕旨。
(0)
(0)
  • 论坛
  • 发表于:2013/5/3 15:18:51
  • 来自:甘肃
  1. 6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新罗臣服即唐罗七年战争 连载21》》》》

  公元676年,大唐仪风元年,新罗文武王16年。唐罗七年战争彻底结束!

  纵观七年来的战争,作为宗主国的大唐胜多败少,却失去了对百济故地的控制;相反,作为藩属国的新罗胜少败多,却获得了全部的百济故地及部分的高句丽故地。
  唐与新罗实力相差悬殊,其战争之结局本应毫无悬念的一边倒,奈何大唐因难以东西兼顾而给新罗提供了可乘之机。

  欲征服一国,须歼其军队、克其国都、俘其君主、毁其意志。而绝非一两场战役胜利所能决定的。
  战役,只是战争中的一部分,为必要手段,却非全部手段。
  唐军虽然在高偘、李谨行、刘仁轨等人的统帅下,取得对新罗作战的绝对优势,然而因半岛远离中原本土,致使唐军后续乏力,不能够在战胜后及时派兵派员稳固作战成果,导致唐军总是师胜而地失。

  反观新罗,虽然屡战屡败,虽然丧师,却未失地。再加上主场优势,军备很快就能够恢复起来。并充分利用唐军战线过长、补给困难的劣势,采取持久战来消耗唐军。
  新罗军事斗争中的地主优势为唐罗七年之争的结局带来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真正起到最大效果的却不是军事手段,而是人——金法敏!

  (声明:以下观点,不带任何个人情感因素,仅仅是出于通俗易懂的需要而分析、罗列!)
  金法敏不同于高句丽渊盖苏文的桀骜不驯,也不同于百济扶余义慈的不识时务。面对大唐,他有他的风格——装孙子。
  装孙子定律2:挨揍就装孙子,装孙子就该挨揍!
  他的装孙子的轨迹很清晰:挑衅——被揍——求饶——再挑衅……周而复始!
  不管怎么说,“装孙子”的定义虽然不雅,却着实管用。管用就好!大丈夫嘛,能屈能伸!为了国家,装一把孙子又何妨?

  只是,金法敏不知道,孙子永远是孙子,即使有一天你成为别人的爷、甚至祖宗,面对大唐,你还是孙子!

  虽然金法敏最终没有实现其一统三韩之宏伟大业,却也获利颇丰:原百济故地全部,原高句丽故地浿江以南全部收归所有(大概为朝鲜半岛北纬39°线以南全部领土)。初步实现了三国之一统,战争结束后,新罗在其领地设置九州,学习唐制,恢复生产……这就落入俗套了,我就不讲了。
  在战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公元681年,金法敏死了。带着不好的名声(“装孙子”先驱)和伟大的功绩(抢得大片土地)死了。
  相对于大唐,他是个把“忠诚”时时写在脸上的出尔反尔的人!他知道,在大唐这个大户门前,光来横的是行不通的,小偷小摸是可以的。顶多被发现了,就腆着脸求饶呗!——可面子上说不过去啊!面子?脸都不要了还要面子?笑话! 
  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我金法敏就是天下无敌,号称“盛世帝国”的大唐都不能奈我何!

  可是,相对于新罗,他是个智勇兼备、胸怀天下的一代英主,他,结束了三国的分裂;他,抵御了大唐的入侵;他,实现了三韩的统一!
  他,就是朝鲜族上最最伟大的民族英雄——金法敏!

  不过,金法敏心头还有一块病——安置于新罗境内的伪高句丽国王安舜——在死前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否则自己走得不会安心。
  现在战争刚刚结束,国内还不稳定,还需要借助你的影响力来稳定高句丽遗民之心。安舜,虽然号称“国王”,但仅有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了。

  当共同的敌人——大唐消失了,留着你终究是个心头病
  金法敏自有妙计! 
  公元680年,金法敏死前一年,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被其册封为报德王的安舜,并给予了赏赐,让安舜及其所代表的前高句丽势力在新罗安分守己,通过联姻这一举措使之死心塌地臣服于新罗,并慢慢融入新罗直至消失。
  到公元683年,金法敏的继任金政明又将安舜从册封地调到京都,给田给地给房子,名为封赏,实为监督。

  虽然,新罗做了这多努力,但是,养在手下的前高句丽势力还是给新罗制造了一点麻烦,公元684年,前高句丽的将军大文为了谋求独立,策划起事反罗,结果事发被杀。在大文之后,高句丽遗民又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罗叛乱。
  叛乱虽然最终被新罗镇压,但也说明了一点,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奴才。有你新罗忘恩负义背叛大唐的先例,也就不难理解你的奴才有背叛你的举动了!

  好了,回到唐与新罗战后走势上来。
  在金法敏之前和之后,新罗历任国王去世后,大唐出于宗主国礼仪,基本都会派出使者前往吊祭,并顺便册封其继任者为新的新罗王。但是,金法敏是个例外,大唐没管人家的死活。
  金法敏之后,新罗历任国王开始致力于恢复两国关系,特别是经过其孙子金兴光的努力,两国关系获得极大改善并最终回归正常。金兴光的任期内,新罗先后向大唐或朝贡、或贺正(拜年)多达37次……
  爷爷造的孽,孙子在偿还!

  自2012年12月05日开始,至今,近100天。第一部分《兵锋东指》基本接近尾声了。

  经过大唐太宗高宗两代君主的努力,灭掉百济与高句丽,结束了朝鲜半岛持续了数百年的三国纷争、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
  无论后世把大唐对于朝鲜半岛的经营,视作是宗主国前来处理内政,还是视作帝国霸权对其的侵略,都已经没有实质意义了。
  我所看到的只是,大唐付出了千万将士的宝贵生命,换来了半岛百姓的安居乐业,从此,不再苦于连年不休的战争。是的,就是这么简单!我看到的是美好的结果,虽然过程有些波折,虽然后人看法不一!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