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原创]祁连作证(“山丹马”培育纪实)

  • 牧草青青
楼主回复
  • 阅读:10309
  • 回复:0
  • 发表于:2011/6/13 15:08:04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 证


“山丹马”培育纪实


 (报告文学)


山丹马场二场 陈永峰


                            


历史是一条无忧无虑的河,阅尽人间沧桑的山能记住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


                                         ———题记


    


    当地壳运动将亚细亚中部由沧海变作世界屋脊的时候,在青藏高原的北侧便孕育出一座祁连山,宛如一位正襟危坐、深沉善断的长者,静观身边发生的一切变化。从秦始皇征召天下工匠大兴土木筑长城,到汉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挥戈跃马战匈奴,从清代左宗棠率部进军新疆到红军西路军误入歧途败于河西。人类社会舞台上一幕幕悲喜剧他都曾亲眼目睹,至今记忆犹新。


    当历史越过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这一门槛的时候,世界已进入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祁连老人身边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有两件在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有闪光标记的事情,在老翁的脑海里也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一件是几百公里之外举世瞩目的“两弹”试验研究频传捷报;一件是发生在“老人”脚下,至今仍鲜为人知的军马遗传育种工程举步维艰。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数不尽的曲折坎坷,山丹军马场广大科技人员同几代牧马人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精神,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最终获得了成功。


公元1951年,中国第一次马政会议提出军马改良任务;1955年,毛泽东主席宣布:原子弹、导弹我们都要掌握它。


祁连山下有个武威市古称凉州,1969年出土的铜制“马踏飞燕”,马首高昂、三足凌空、云中追月、造型极工,这是无从羁縻的天马的缩影,后来这一艺术极品被选为中国旅游标志。


祁连老人清楚,这个“马踏飞燕”代表着古人的理想,梦想人间能出现一匹匹的天马,驮着人们飞向天堂,但梦想终究是美丽的梦想。人们传说:武威出土的“天马”与军马场有着密切的姻缘关系,军马场的马迟早要“飞天”,这里有两千多年的养马史,可从没有养育出一匹“天马”。


1951年全军第一次马政工作会议,确定军马改良目标为重乘轻挽、乘挽兼用的中间型品种,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军马。


初夏的大马营草原美丽而神秘,有疏落的帐篷和远近的畜群。一位浓眉大眼,面色白净的年轻军人骑着一匹油亮的枣红马一溜烟从天边奔来,眉宇间那棱角分明的“川”字中透出的坚毅是牧马人特有的气质,看骏马昂首长嘶扬蹄奔驰,骑手跃马扬鞭,急驰的马蹄敲打着大地,震荡着他的心扉,他叫赵书润,马队队长。那是他同广大牧马人要开始培育自己的天马,开始着手漫长的遗传育种工程,他的心在驰骋。


在军马场还有一个马队队长叫叶祯远,也在为军马改良而着急,经强烈要求,他被派往东北牡丹江军马场,参加全国举办的马匹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日夜兼程,风风火火地赶到牡丹江,第一堂课没上完,一颗本来就容易激动的心却被搅得急躁不宁。当时的国家马政总局卜应龙副局长在开训时讲,前不久出席在波兰举行的国际赛马大会时,由于共和国刚刚诞生,没有优良马匹参赛,外国同行用友好嘲笑的口吻,多次邀请中国马参加下一届大会,这位副局长虽然微笑着应答,脸上却总是胀的红红的。叶祯远哪能坐得住啊。“外国有的,我们也要有。”那时起他就发誓,要培育出能走向国际赛坛的中国马。


祁连老人明白,一位普通牧马人心里想的,和共和国领袖毛泽东后来在接见芬兰大使时讲的:“对原子弹、导弹,我们一是不怕,二要掌握它。”都是一个意思,站起来的中华民族要挺直腰杆。于是以赵书润、叶祯远为代表的马场领导、科技人员以及广大牧工同志,按照国家马政工作会议的精神,开始了培育我国具有国防先进水平的优良马种军马遗传育种工程。


山丹军马场的马匹品种原属青藏马,从汉代起,匈奴常在这里游牧,因此大量的蒙古马与青藏马杂交,形成混血马。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波斯等国的马种进入河西走廊,对山丹马场的马种改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民国年间,青海的浩门马,甘肃的岔口驿马,河曲马,新疆的伊犁马等多有引进。1946年,由叶祯远自西安金龙池接来抗战胜利品——日本母马37匹,1947年,引进莫尔根种公马“雪装”号,后来从岷县种马场调入莫尔根种公驹,“莫德”号和“莫罕”号在一分场饲养。1974年,二场从青海门源购入小型阿尔登公马,所产后裔补充挽用。场区土种马乃是附近几千当地品种和少数外血马种在马营草原上互交繁育而成。1949年,山丹军牧场解放时,有马9763匹,其中基础母马4085匹。


为了加速军马改良进程,培育乘挽兼用的中间型品种,国家马政局决定从苏联引进欧洲名马“顿河马”进行杂交改良。同时选送钟兴谓等12名兽医、畜牧人员到兰州接受专业技术培训。


1953年至1954年,宋玉书和洪秉德先后去满洲进口27匹顿河公马,30匹顿河母马。除顿河马纯种繁育外,同时用顿河公马与本地土种母马进行杂交改良。当时赵书润担任种马分场场长,叶祯远担任本地土种马分场场长。1953年,从一分场调土中母马一个群(编号19群)至二分场,在杨林修专家的指导下,试做顿蒙杂交人工授精,次年,二分场对4个群共600匹基础母马进行人工授精,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全场有杂交一代马4496匹,并有少量二、三代杂交马。巨大的育种工程开始了。


1954年,王承先政委赴苏联考察顿河马的饲养管理。


种马分场当时采用苏联的一套模式进行饲养管理,这些顿河马住的是钟楼对列式砖瓦房,除了吃正常的草料外,每天还要加牛奶、鸡蛋、胡萝卜、豌豆、大麦芽等,每匹马都配有毛毯,生活条件很高,比当时牧工和场领导的生活条件要高出好多倍。马匹管理也甚为严格,甚至有些过分。对公马作调教运动,按规定的步速,分慢、快、疾三个阶段,90分钟内跑完25公里,时差上下不得超过一分钟。如每个星期进行马体卫生检查,用白毛巾把马身擦一遍,以不擦黑毛巾为优等。所以,人们戏称这些顿河马为“洋公子”,这些“洋公子”完全是外国的生活习惯,整天娇生惯养在马厩里,饲养的成本高,适应性差,不利于国防需要。


温室里长不出万年松,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为何不让这些来自顿河河畔的“洋公子”去接受中国西北高原牧场的熏陶和锻炼呢?牧工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大胆地改全舍饲管理为半舍饲管理。每天定时到草滩放牧锻炼,逐渐减少马厩饲养时间,增加野外放牧时间。


一个明媚的早晨,第一次开始了野外放牧顿河种马,一匹匹高头大洋马惊异的目光打量着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草地,好似走进另一个仙境。然而,草原毕竟不是天堂,这些“洋公子”常常出现感冒、消化不良等疾病。赵书润和牧工们一起放牧饮马,马刷马,草拌料,观察马匹的异常变化,及时治疗病马。邀请苏联畜牧专家来场,同广大兽医和牧工一起治疗马涤虫病。经过不懈努力,这些“洋公子”逐渐适应了高寒粗放的饲管条件,获得了半舍饲的成功,为杂交改良奠定了基础。


1957年,二分场设石圈子配种站和四墩配种站。


当时的山丹马场条件落后、设备简陋、技术薄弱、杂交改良困难重重。一位名叫格尔曼的苏联专家来这里考察,看到牧工们住的是地窝子,穿的是烂棉袄,吃的是青稞面,试验室是几间破旧的土坯房,土墩子上放块木板就是试验台,带刻度的葡萄糖瓶子就是量杯,硬纸盒一卷就是漏斗,饭锅就是消毒锅。吃惊和失望从深深的蓝眼睛里显露出来,这位洋专家断定这里培育不出好马种。可赵书润和同行们不信邪,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开始了马匹人工授精的配种试验。


无独有偶,当我军第一任导弹部队司令员孙达光率部进入大戈壁,将为共和国构筑一座“神秘作坊”时,苏联专家也在摇头叹息。孙达光却说:“有我们在,扁担插下去也要长出芽来。”


困难是无法避免的,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自尊心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也是不可估量的。赵书润、叶祯远和广大技术人员突破了技术上许多难关。试验失败,再试验。1956年,山丹军马场养育11611匹马,其中有8个改良群饲养,3654匹改良马。经过10年努力,终于培育出了体型高大的杂交一代马。


他们含着热泪将第一批杂交改良马送往部队时,一遍一遍地嘱托战士们,盼望早点传来喜讯,犹如白发苍苍的慈母送儿走上征程,他们的心也被一起带走了。


公元1960年,中国第一枚仿苏式导弹顺利升空:1962年,山丹杂交改良马宣告失败。


祁连老人看得真切,戈壁滩上那支部队让比他们祖先几百年前放的炮仗粗壮得多的导弹搞得欢腾雀跃,热泪横流,是因为他们为这个呼啸升空的怪物付出得太多太多了;而大马营草原上数千牧马人让那些比原有土种马高大得多的杂交马搞得捶胸顿足,声泪俱下,是因为他们十年一场天马梦做得太痴太沉了。


由于缺乏经验,在军马杂交改良过程中,重视了顿河马高大健壮的体格,忽视了国产马的优点,引入外血过多,繁殖出来的马匹体格虽然高大,但适应能力仍然很差,饲养条件要求很高,管理使用不便,不受部队欢迎。这朵精心浇灌的娇花未能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致使广大牧工十年的心血几乎付之东流。他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像失了魂似的,在夜幕降临的草滩上长久的凝望天空,“千里马,你在哪里?”远山传来隐隐的回音。


风里来,雨里去,晨饮甘露,晚吞沙,青草绿了又黄,花儿枯了又开,转眼十个春秋。十年啊,人生能有几多十年,共和国的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了,他们还有什么理由畏缩吗?


为加速育种,更好地组织育种工作。1961年10月,成立了由庞建业书记任主任委员,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路葆清,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教授崔溪,山丹军马场畜牧技师宋玉书任副主任委员的山丹马育种委员会。由15名委员担任小组负责人,九分场场长叶祯远、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恒负责种马鉴定和选种选配组;一分场场长赵书润、农业技师荆克政,九分场牧长王忠善负责饲养管理组;九分场副场长钟兴谓,一分场技术员胡应麟负责繁殖配种小组;三分场副场长李学文、七分场技术员施永杰负责生长发育观测组;七分场场长曹光印,四分场副场长刘建民,一分场育成队支书李长保负责调教组;兽医技师洪秉德负责防疫组;军马场技术员柯士铗负责秘书组。同时,全场设四个育种小组,一、四、十分场设一个小组,二、五、六、九分场设一个小组,三分场设一个小组,七、八分场设一个小组。


1962年11月,正当他们知耻后勇,摩拳擦掌准备舍身一搏的时候,总后又召开了全军军马育种座谈会,提出了“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育种方针和军马选种的五条标准,为培育新马种指明了方向。马场广大科技人员又一次振作起来,开始重新整理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纠正过去工作中的偏向,确定以马场优良品种选育为主,适当引进外血的育种方针。从1963年起在原来杂交一代马的基础上,进入马匹改良的回交阶段,用土种公马回交杂交一代母马,或杂交一代公马配土种母马,以图培育出含外血25%的混血马。


在此期间,山丹军马场内外大学者、专家、科技人员和牧工们,积累了大量的计划、总结及分析资料。山丹马育种委员会的路葆清、宋玉书、崔溪、洪秉德、叶祯远、曹光印、钟兴谓、施永杰、夏永清等在短短的3年时间先后编写了《山丹牧场几年来马匹育种工作分析研究报告》,《国营山丹牧场马匹杂交改良工作总结》《山丹马八年来改良效果和1960年选种工作总结》约10余万字,还有《山丹马选配方案》、《山丹马马场本地马品种特点一般表现的观察分析》、《山丹军马场顿河马品种特点一般表现的观察分析》、《山丹马场引用顿河马杂交本地马十年来改良成果介绍》等。这些资料来源于生产一线,成为指导山丹马育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公元1964年,中国自制中程导弹、原子弹相继试验成功。而山丹改良马的试验仍未越过回交阶段。


这是一项漫长而浩繁的遗传工程,无法用“开夜车”“连轴转”的方式加快速度,而是靠严谨周密的科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去完成。


新的跋涉开始了,生命的陀螺又飞速旋转起来。为了保证实现育种指标。他们在上万匹土种马里选出身强力壮的好马,对每匹马进行系统的鉴定,分出等级,按照牲畜的品种、性别、体格、年龄、用途逐个逐项进行登记造册,重新组建核心群,纠正过去老小混群牧养的现象,避免了早配和近亲繁殖,对种马实行科学管理。这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长期选留和定向培养才能达到目的。他们用严格的科学态度要求每一位技术人员,把好每一个关口,并坚持每天把种畜档案表认真检查一遍,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那是一个多雪的春天,病毒型感染如无情的风雪向草原袭来,短短几天瘟疫残害着所有的马匹,无一幸免,一天死亡几十匹,情况十分危急,刚刚组建的核心群面临绝境,场领导亲临一线坐阵指挥,赵书润、叶祯远同广大牧工吃住在马群旁,4月的牧场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狂风刮到人脸上针扎似的。注射液抽出来不一会就冻成了冰,他们把注射器捂在袖筒里,对病马进行静脉注射,手指冻硬了不听使唤,揣进怀里暖一暖接着干,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吃顿饭只用十几分钟时间,30多天吃在帐篷,睡在帐篷,昼夜精心看护,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了马匹,死亡率降低到15%。核心群保住了,牧工们都像害了场大病,身体消瘦了,长期得不到康复。


1966年山丹军马场经过整编,现役军人全部就地转为职员干部和牧工,原来的十个分场合并为四个分场。军马二场正式成立,军马育种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军马二场广大牧工和科技人员的肩上。


1965年冬,中央军委指示山丹军马场给中央首长调训座骑两匹。张忻政委和叶祯远、张开国、李长宝从马场千余匹骑马中选出踏烂锅、草上飞、破伤风、赤虎、追风、闪电、玉兔、跋地虎、缎子黑等9匹走马,由陈天海、崔生荣、徐林德三位骑手组成特训队,在加工队(现二油厂)开始强化训练……次年10月,中央警卫团的四位领导来场挑选御骑。三位骑手进行了精彩的表演。1000米走马赛,骑手左手抓疆、右手平揣一碗水,2分11秒跑完全程,碗中的水仍在八成以上。一名来接马的骑兵,看中了跋地虎,他飞身上马,双腿一夹骏马似离弦之箭向远处驰去,突然骑兵摔下马来(故意),只见跋地虎迅速停下,返回到“伤员”身旁,随后卧到在地,“伤员”爬上马鞍,跋地虎小心站起,返回原地……最后选中跋地虎、缎子黑两匹宝马送给了毛主席和周总理。同年11月五匹骑马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马代表选中接走。


祁连老人也还记得,当罗布泊那第一声核爆炸震惊整个宇宙的时候,山丹军马二场的育种工作仍在艰难跋涉之中,并且又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人工授精上一直沿用的无水葡萄糖精液稀释液已经用完,可生产厂家偏又停产,派往全国各地的采购人员都是空手而归。用其它葡萄糖代替都失败了。在二场党委的支持下,赵书润、叶祯远找来书本开始查找资料,翻啊,找啊,仅有的资料翻遍了,小小煤油灯伴随着他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可是关于替代品的文字一点也没找到。猛然间,叶祯远回想起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听到过外国曾用乳品作精液稀释液的说法,他们就立即决定用奶粉作试验。简陋的实验室里两人一干就是十几天。一种奶粉失败了,再换一种,一种浓度不行,再重新调试;奶粉试验不成功,就换牛奶、羊奶或马奶。先后采用了近百种方式,对三百多匹马进行了试验,通过无水葡萄糖和奶粉、马奶的成分对比,选定马奶作为稀释液,效果果然不错,受胎率提高了三倍。后来,他们又在稀释液中加入青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进行试验,验证出效果最理想的稀释比例,并在常温下存放300小时。马奶稀释液试验成功,这在国内还是首创,至今在人工授精中仍广泛应用。


孤零零,独守帐篷,冷凄凄,空对山月。草原上美丽喧闹的夏日总是那样匆匆而过,荒凉孤寂而又特别漫长的冬季,年复一年的伴随着牧马人。从入冬到开春,举目皆是雪,满耳尽听风。除夕夜,各放牧点的值班人员往往是队领导,技术员或兽医。帐篷外,风雪喧嚣。帐篷内,灯光如荧。香喷喷的牛羊肉也觉的无味,狠狠灌上几口烈性青稞酒,一股比往日更强烈的孤独感袭来,尽管对付孤独他们是强者,但此刻,在这合家欢乐的除夕之夜,牧人们总有些心力不支了。他们常常思念起几十里之外的妻子、儿女,感情的野马借酒意载着思绪放纵奔腾;窗外爆竹声声,屋里佳肴飘香,妻子下好了热腾腾的水饺,儿女们穿着新衣挑一挂长长的鞭炮,高叫着:噢,放鞭炮了,爸爸、爸爸快来看呀!


似睡非睡,似醒非醒,不知不觉中夜已深了。哦,被雪覆盖得天衣无缝的大草原的除夕之夜,风声一阵紧似一阵,牧人们穿上老羊皮袄,迎着风雪走向马群······


年复一年,日月无情。从初一到十五,吃饭孤身一人,出门还是孤身一人,想说话没人应,想唱歌没人听,孤独、凄凉、乏味,总觉得年过的太长、太慢。草原上的暴风雪塑造了牧马人粗犷、憨直而坚毅的性格,他们就这样战胜寂寞,痴迷在草原。


每年夏季马群进山放牧,都有马匹被狼、豹子、狗熊所害。1967年夏日,马五队队长李长保骑着座骑“小踏烂锅”背着枪,到白石崖沟里巡视马群,突然“踏烂锅”一声嘶叫双耳直立,打着响鼻,李队长警惕地向远处看去,只见百米之外的悬崖下,有两只豹子向他补来,瞬间他已揣起“七九”步枪连发8弹,豹子发出惨叫遁入柳丛中。他催马前行来到悬崖边,发现3米多深的石洞里有两只嗷嗷待哺的小雪豹,李队长跳下马,钻进洞中,立马一手一只小雪豹提在手中,窜出洞外,把小雪豹往马褡莲里一丢,跳上座骑消失在密林中,之后两只小雪豹被送到了九分场服务部,由孟宪文、葛朝敬喂养,半年后两只胖呼呼的小雪豹被送到兰州动物园安家落户。同年9月,马五队牧长茹应奎,在娃娃山河坝放马时与一只狗熊遭遇,他是有名的捋杆子快枪手,手起枪响,连发7枪将狗熊击毙 ,随后由同班牧工李谓的母马座骑驮下山,用王宝荣的马车拉到马五队的球场上……


1971年11月,西办军马局召开军马工作会议,制定了育种计划。当年全场有成年混血母马1932匹,占总马数的25.9%。经场内鉴定和总后勤部组织调查,混血马基本达到军马选种的五条标准。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1972年山丹马的培育进入横交阶段。根据军马局和二 场党委的安排,赵书润、叶祯远和局畜牧处、场科研所几位同志,进一步制定了《改良马育种计划》,在“以驮为主,驮、挽、乘兼用”的育种计划中提出了各项育种指标和混血马的横交固定方案。在此阶段,又开展了大量的马匹鉴定、整群工作。对符合育种要求的母马,采用非情缘同质选配法横交。克服其遗传上的 不稳定性巩固其优良性状。同时,还首次成功地推广应用了“低剂量输精法”和 “小群固定法”及“手术试情法”等新技术。成功地解决了马媾疫、马鼻疽、口 蹄疫、破伤风等十多种马病的防治难题。在海拔2500米至3800米的马营草滩上, 在“六月雪、八月霜,四季不离棉衣赏”的艰苦环境中,科技人员忘我地工作着,而布病、关节炎、肺气肿、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也无情地向他们袭来。医生们多次劝他们住院治疗,可他们总是说:“不要紧,打几针就好”。                                                                                      


1967年10月3日至12日,总后军马部在青办军马局(现山丹马场)召开直属马场人工牧草栽培和草原改良经验交流座谈会,各办事处军马生产管理局、直属军马场、肇东牧草良种试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牧草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47名代表出席,会议期间举办了牧草样品展览, 参观了山丹军马二场草原试验站和马三队。


长期的军马遗传育种工作中,牧马人总结出丰富的经验,二场马三队被总后勤部树为全军标兵连,该队马匹繁活率达81.7%,而1949年全场马繁殖率只有51%,民国23年的马繁活率为41.3%,64年10月队长张开国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国庆观礼。王和德同志被总后勤部授予“爱马标兵”称号,牧工张玉明应邀出席国庆节庆典观礼,并出席周总理举行的国庆招待会。总后勤部发出通知,号召各军马场认真学习推广马三队的放牧管理经验,其中“五勤五要”的内容被收入高等院校教材《养马学》。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山丹军马场的广大牧工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丰富的放牧管理经验。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要做到“九熟九懂”、“十能”,畜牧连队“四五五五”管理办法,干部实行“三定三结合”的劳动办法等。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山丹马育种工作快速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末,改良马的育种工作到了关键阶段。党委告诫大家,要接受以前的教训,工作上不能有半点马虎,绝不能荒废几代牧马人的心血!神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赵书润、叶祯远和畜牧、兽医技术员、广大牧工全身心的投入生产。工作比以前更忙了。他们经常骑着马巡回在草原上的几十个放牧点,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睡到哪里,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栉风沐雨,经常一个多月不回家。一年春天,西伯利亚寒流横扫马营草原,五百多匹混血小马驹在零下二十七、八度的寒流中瑟瑟发抖,危在旦夕。叶祯远急忙拿出自己的老羊皮袄和毡衣给马驹披上,其他牧工被他的行为所感染,也纷纷拿出自己的被褥、皮袄保护小马驹。及时赶来的场领导,看到风雪中忙碌的人们眼睛潮湿了,立即脱下黄棉袄,硬让牧工穿上,马驹得救了,叶祯远和牧工们都病倒了······


在良种马的培育过程中,二场党委以及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广大牧工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凝聚着宋玉书、崔溪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牧工的智慧和汗水。他们尽心尽职,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亲临现场选种,配种,积累第一手资料。查阅了数以万计的文献,攻破了一道道难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79年5月,进行山丹马拉练试验,柴希珍副场长始终参加实验工作。山丹马翻越白石崖海拔3900米大坂,在群牧条件下,初产马群的繁殖成活率只有50%左右,而在1980年——1981年度,二场二队二班的山丹马马群里有56匹出产马,取得全配、全怀、全产、全活、全壮的“五全”优异成绩,创历史最高。几代牧马人扬鞭育马30多个春夏秋冬、抗严寒、顶酷暑、忍饥饿,长年累月奔波在祁连山麓和茫茫草原。白天,他们踏着马匹的足迹行,夜晚又和衣睡在马群旁。多少牧工甘愿让自己的婴儿喝小米汤,节省下牛奶去喂小马驹,遇到狂风大雪,牧工们为守护马群,常常十几个小时不下马,毡靴冻在脚上难以脱下,耳朵、脸上都冻起了水泡,有的冻僵在草滩上,十多个小时不省人事。23岁牧工马昭武,为救一匹落水的马驹,跳进冰冷刺骨的急流,与洪水奋力搏斗,马匹得救了,他却被夺去了生命·····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难以一一记述的。


1970年8月,总后勤部召开的军马生产交流现场会在二场举行,企业部副部长杨虎臣及200余名全军马场代表参观了大田人工牧草种植,在四道河查看46群2000多匹军马,观看了马术表演,检阅了民兵方队。


公元1982年,优良马种“山丹马”培育成功了。其时,中国已完成氢弹和运载火箭的试验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马种改良工程进入自群繁育阶段,这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主要通过更加精心的选配,建立更优秀的核心群,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马匹的优良品质,稳定其遗传性能,解决回交、横交阶段存在的缺陷。此时,场区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多有参加地方及全国性学术组织者。赵书润、董忠厚、张正祥、刘武林先后当选为甘肃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委员。1982年3月,张开国被选送为第一届全国马匹育种委员会委员,之后董忠厚、刘武林、吴思前被选为二届、三届委员。


骏马是草原之魂,在那翻江倒海、奔腾不息的马群中,牧马人一眼就能认出千里马来。一天,技术人员到种马队选马,一匹体态强悍骏逸的种公马一直奔驰在马群的最前面,他们便在这匹马的尻部烙了两个0,作为头号种马进行重点培育。


千里马是跑出来的,骏马的优秀品质是练出来的。每天清晨,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就有一名老练的骑手,跃马扬鞭飞奔在宽阔无垠的草原上,那是牧马人在精心调教“00”号种公马。“00”号时而奋蹄狂奔,时而仰天长啸,自信的嘶鸣划破了寂静的黎明,挂着露珠的小草在向它致意,吐着芳香的小花在为它舞蹈,满怀惊奇的小鸟在为它歌唱。


1982年深秋,后来作为山丹马之父的“00”号种公马调教成熟了。它剽悍骏美得体态,酷似唐代浮雕中唐太宗八骏马的形象,它结构匀称,遗传性能稳定,配种能力强,体格完全达到育种指标要求。经专家、教授全面鉴定,改良种马兼有驮、挽、乘等多种性能。驮载能力比国外现有驮马提高66%到87.5%;木爬犁测验,最大挽力455公斤,占体重的89.1%;骑乘速度1600米为2分13秒;且体形俊秀,结构匀称,气质灵活,侧步平稳,疾走如飞。无论在浩瀚的沙漠戈壁,还是在险恶的冰川雪山,均表现出良好的使役性能。1984年7月,夏日的大马营草原。兰州军区后勤部在军马总场召开山丹马品种鉴定验收暨科技成果鉴定会议,参加会议的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新闻单位代表及总后勤部,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后勤部、伊吾军马场的63名专家、教援,听取了张连成场长关于育种情况的汇报和崔溪教授关于品种鉴定验收有关问题的专题发言。审阅了《山丹马挽力测验记录》《山丹马驮力测验小结》《山丹马速力测验报告》《山丹马育种总结报告》并深入各方牧群,鉴定了全部种公马,对部分核心母马进行随机抽样鉴定,由17人组成品种鉴定委员会。经鉴定,将军马总场培育成功的马匹新品种定名为“山丹马”。1985年3月8日,总后勤部报经农牧渔业部同意,正式命名。


马匹新品种,“山丹马”被列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编号的《中国马驴品种表》《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收“山丹马”为一条目。1985年7月12日,“山丹马”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10月8日,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山丹马整体结构协调,禀性温驯,有捍威,气质灵活,躯干粗壮,体型方正。它在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河中腾空跃起,飞奔绝尘、神势若飞,而著称于世。山丹马的育成是遗传育种工程在中国养马史上的一次飞跃,成为我国养马史上的巅峰。


山丹马哟!祁连山是你耸起的脊梁,马营河是导引你的缰绳,滚滚烟尘漫天飞沙是你拂动的长鬃。每当无数的英雄健儿乘着你昂首腾飞时,那英姿是多么威武、矫健!那气概是多么的豪迈、雄壮!山丹马啊,你是我军的光荣和骄傲,你是牧马人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象征······


报载:南京铁道学院青年工人吴舒里和北京部队某骑兵营蒙古战士白乙拉,各乘一匹山丹马环形中国,从内蒙古五原出发,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唐古拉海拔5231米的大亚口,最后抵达广州,创造连续行程18500公里的记录。


1983年10月28日至30日,军马总场马术团代表兰州军区参加国家体委在呼和浩特市,按国际规则举行的马术邀请赛,王金跃获走马表演赛第一名,强巴获越障碍赛亚军,李建村获1000米速力赛第五名,阎德良、连远国获精神文明奖。


多年来,山丹马场向部队和地方输送马骡100000余匹,并出口亚洲、欧美等国家;山丹马首次参加我国西南边疆战斗,经受了亚热带山岳丛林行军作战的经验,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现在“山丹马”已成为影视界走红的“明星”,先后参与30多部影片的拍摄;上海森林公园派人专程到山丹马场选了10匹“山丹马”供游客骑;1991年7月,德国慕尼黑骑马协会旅游团一行18人,慕名来山丹,每人乘骑一匹“山丹马”,沿长城旅游,途中连连叫“好,山丹马!山丹马,好!”并建议把山丹马介绍到国际赛坛,让“山丹马”进入世界名马之列。


公元1985年,国家公布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项目,“山丹马”与原子弹一道同等金榜。


人们时常出现一些不大公正的思维定势,对国防尖端技术成果总是产生极大地热情,而对巨大的生物工程技术成果表现出令人遗憾的冷漠。当“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或发生故障时,自然而然地成为国人议论中心,而良种稻、良种马的培育成果,尽管是世界一流的,也难有如此轰动效应。好在一代代牧马人他们早已习惯了,尽管他们为“山丹马”的育成默默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但他们不计较外界如何评说。


1986年5月15日,这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共和国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华灯齐明,在令人顿生激奋之情的国歌声中,全国首届科技成果授奖大会隆重开幕了。赵书润作为“山丹马”课题负责人接过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奖章和证书。


1988年5月7日,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洪学智由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董占林、后勤部 部长孙洪珍陪同,来场视察工作,在草原上观看了马群,骑着一匹枣骝马照像留影,并分别题词。洪学智的题词是:“办好马场、服务国防”;董占林的题词是:“春风得意、天马腾飞”;孙洪珍的题词是:“春风化雨、丹马腾空”。


 “山丹马”的培育成功,完成了共和国交给的一项光荣任务,圆了几代人的“天马梦”,也为巍然耸立的祁连老人脸上增添了一道美丽的光彩。在以后的日子里,山丹军马场党委,带领科技人员和广大牧工进一步开展对“山丹马”的选优保种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山丹马的存栏数已由发展鼎盛时期的四万多匹减少到目前的1000多匹,为保护“山丹马”这个优良品种不被时代所湮灭,山丹马从多方渠道进行了发展探索,首先,加快品种改良步伐,中牧集团支援2匹阿拉伯马,2匹英纯血马的基础上,山丹马场一场自购了3匹顿河马,进行杂交和品种改良。目前,培育的英丹、顿丹、阿丹杂交马已达380多匹。培育的阿丹马于2006年参加嘉峪关承办的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1000米速力赛第1、2、3、5名,1500米速力赛第2、3名的好成绩,引起社会各界的娱乐场所业内人士关注,有人愿出1万多元购买,预示着较好经济发展潜力。同时加快生物制品的开发利用,已生产的孕马血清,每匹母马年纯利润1000元以上,目前批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现在市场上急需马血清,价格昂贵市场潜力较大。以“牧马人”自豪的马场建设者铸造了“牧马人精神”,“牧马人精神”又培育了一代代优良的“牧马人”。新一代“牧马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将继续开发利用“山丹马”的优势和特长,大力发展军骡生产和旅游观光事业,以“山丹马”为龙头,大搞畜牧技术改革,发展畜牧经济,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公证的祁连老人也被感动了。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只有当今社会,“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方略才有更丰富更实在的内容。他那深邃的双眼已经预见:山丹马场将乘科技之骏马,去追赶发达,追赶强盛,追赶人类的高度文明。








                                 
该问题处于未解决状态,马上帮楼主解答!我要回答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