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文学大赛(469):捉鱼的快乐时光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12341
  • 回复:0
  • 发表于:2019/7/29 11:02:27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捉鱼的快乐时光
 
祝连思

     60年代初,老家生态好,素有“棒打鸳鸯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之说,有水的地方就能捉着鱼。塘坝里,河沟内,大泡子。到处都有茂密的蒲草甸子,羽毛般舞动的苇塘,嫩绿飘逸的河边柳。清澈的水草间,小鲫鱼、大鲶鱼、老头鱼、泥鳅鱼、柳根鱼,成帮结队,追逐嬉戏,生活的很惬意。那阵困难,油水少,人就馋,尤其是小孩。因此,吃鱼不花钱,还解馋。
  于是,捉鱼就成了我的乐趣。我家门前那条小河,有两米来宽,浅水才到腰,最深的能没脖颈。捉鱼前,要有带叉的柳条,预备着串鱼。贪点晌,就能游二里地,捉上3斤来小鱼,还不耽误上学。捉鱼时,就盼着遇上大窝子,柳树根底下能藏鱼。瞅准了,眼一闭,堵耳朵,扎个猛。再露头时,保准能捉着鱼。那回刚进院子,猫就把粘着鳞片的脚趾当鱼咬,疼得我可劲叫唤。
   鱼捉的多,有大用。因此,大鱼不能吃,得先养着。记得“文革”后期,教我写作文的老师被揪斗,病重时说馋炖鱼。听到这信,我爸捞出两条大的,让我偷着给送去,我特有成就感。挑剩下的小鲫鱼,妈妈就挨个挤,用清水涮,倒上自产的大酱,放上几片把蒿叶,最后用大锅炖,出锅后再碓碎。那酱香的鲜鱼味,馋的让人流口水。品尝妈妈做的河鱼酱,就等于过了大年。
   要捉鱼,得有招。除了手捉,还能钓。农村蚯蚓多,是最好的饵料,捡一罐头瓶,够钓一星期。下雨时,坐在水库的草丛里,披着一张塑料布,盯着鱼漂下沉,都忘了回家,钓鱼比吃鱼还过瘾。窝鱼也行。在泡子里插一木棍做标志,转圈撒点豆饼渣,吸引鱼群来抢食。天没放亮,我爸就悄悄撒网,俺哥俩帮着拎,捡完足有20多斤。变现的钱,买了些油盐,还添了新衣裳。
   最难的手艺,竟然是捉鲶鱼。它肉皮粘,还滑溜,按不住,越使劲它越往水里钻。有一天,我走在雨后的稻田埂上,忽见一条大鲶鱼在“睡觉”。我就琢磨着做实验,双手先轻轻插进水里,再小心翼翼地靠近,然后一手死扣腮帮,一手扣住“屁眼”。等它刚有察觉时,早就被“嗖”地一下,甩到岸边的草丛里,它再蹦跶,也就是几秒功夫。于是,我真就是捉鱼捉出了名,
   70年代前,农村种地不挣钱。我爸是荣军,常闹病,药不断。哥哥挣半拉劳力的分,连年都冒支,累计欠债600多元。就这样,打鱼卖鱼,竟成了“支柱产业”。爸爸吃药硬挺着打鱼。他旋网撇的圆,覆盖面大,净捞大个的鱼。可遇到连片的芦苇和蒲草,鱼网就常被缠挂住,使不上劲,鱼就趁机逃窜。可我手灵活,像鱼钩,还有点捉鱼的经验,捉得多,经常得到爸爸表扬。
   一晃的功夫,共和国已走过70年。几十年来,我们家还保留着打鱼的习惯。每年的中秋节,我和老伴都要赶回老家,看看农村的新变化。抚摸着老鱼网,再瞧瞧大泡子,不由得思念起父母,追忆着捉鱼那快乐的时光。小河还是老形状,只是加固了水泥河床。顺着熟悉的大水涡,我一网网地捞着泥鳅和小鲫鱼。老伴很是兴奋,把小鱼捧进水桶,说要效仿妈妈做的那河鱼酱。
 
   作者创作简介:  祝连思,男,63岁,吉林省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通化市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12月出在吉林省柳河县圣水公社前六家子村,197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柳河县圣水公社和通化市政府部门工作。1982年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业余创作积极分子称号。现为通化市作家协会会员,名字被收录在《通化市文学艺术家人才词典》中。260篇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改革报》、《中国商报》、《中国合作经济报》、《中国花卉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通化日报》和《华夏散文》、《春风》、《长白山》、《速读》、《向阳花》等全国报刊杂志,如《黄皮笔记本》、《梦中的工资卡》、《笔耕见证40年》等作品,还在省市报刊庆祝改革开放30年和40年征文活动中获奖。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