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文学大赛(202):旧穿戴里的温度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20477
  • 回复:0
  • 发表于:2019/4/18 17:24:57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旧穿戴里的温度

      作者:祝连思

      现在的人们,不缺穿戴,是因为手头宽超。因此,淘汰的旧穿戴,节奏也越来越快。鞋子,衣服;单的,棉的;休闲的,户外的。有的没咋穿,就被遗弃掉。或送人,或捐献,或甩进垃圾箱,看着挺可惜。尤其是小年轻的,没尝到那挨冻的苦头,也没有那更深的感受。都时兴网购,大包小裹很频繁。肥瘦和颜色稍差点,不能退的,就成了旧物。
     我是典型的50后,看不惯,难理解。因为,只有挨过冻的人,才知道衣服的金贵。建国初期那几年,国家百废待兴,百姓生活困难。大夏天的,我都5岁了,还的光着屁股,没有遮身的裤子。到了大冬天,最痛苦的体感,就是嘎嘎冷,手背经常有冻疮。破棉袄转圈透着风,只好在腰上勒根草绳,挡住点风寒。鞋底垫着苞米叶,湿透了都难炕干。
    最愁的人是我妈,缺单又少棉。为了给我们做棉衣,她先得拆旧棉花套,搁棒椎一顿砸,然后再一块块地揪,一片片地往破布上絮,半天一宿都粘补不完。虽然是补丁摞补丁,可也能勉强过个冬。当小的,只能眼巴巴地瞅着,盼着第一个能穿上棉衣裳。妈妈时常念叨灌输着,新3年旧3年,缝缝补补又3年。穿戴不露肉就行,过日子一定要节俭。
    60年代初,我8岁。那时还吃代食品,烂地瓜、橡子面、菜团子,肚子都填不饱,哪有闲钱买新衣裳。那一年,我头回照相,穿的那小褂,是妈妈用几块破布头缝成的。别看不起眼,可咱穷孩子也高兴,还挺自豪。前后我搬了13次家,就是没弄丢这张照片。那个小褂里有温度,是妈妈的温度,那段艰难历史的见证,更是是一面警示的好镜子。
    很小的时候,我没有买过新穿戴,都是捡着哥哥的用,遭了不少罪。特冷的腊月,也闲不着,跟着大人爬罗通山,拉爬犁,捡树头,脚冻得像猫咬。那时的雪深,风大,脸被吹得像针扎。那双小旧靰鞡鞋,早就冻得杠杠响,回家脱不下来,脚跟冻得像萝卜。妈妈只能用干茄秧泡水,慢慢才能缓冻。那时就幻想着,啥时候能穿上厚棉鞋,少遭罪。
    熬到70年代,我上了高中。因为冒支,10年倒欠公家600元。到县城去看电影《卖花姑娘》,走了80 里路,磨漏了一双布鞋。还记得1977年,做为农民通讯员,我被推荐到《吉林日报》社学习,随记者下乡采访时,一个白布衫,晚上洗,白天穿。不仅用热水洗,还使劲拧,红色把衣服染的发了花,都是皱褶,却没有钱换一件,尴尬好几天。
    刻在心里的,还是妈妈做的老棉裤。那还是在1984年,我进城 工作后,妈妈不放心,就追到市里来,给我做了条老棉裤。裤腰高,棉花厚,像火盆。头几年住火炕楼,拐角旮旯都上冰碴,被窝冰凉。穿着老棉裤,很快就有了热气。有一回忙忘了,差点把老棉裤整丢。当我再找到老棉裤时,便紧紧抱着它,潸然泪下,便叠于柜中,再没去穿过。
    土地包产到户后,还是那29亩地,却多挣了钱。仅1985年,就净剩2.8万元。不仅翻盖了老宅,全家都买了新穿戴。男人是羊剪绒棉帽,女的是厚实的围脖,还有双排眼的胶鞋。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穿戴再好,也不能忘本。就说那双运动鞋,跟着我多年登山,粘了补,补了粘,穿了13年,掌鞋的都熟悉它。现在把它做了收藏,也算留个纪念。
    退休后,看我坚持户外锻炼,没有像样的运动服,老伴恳求好几年,我也没应承买。因为那老秋衣,样式虽老,却还能穿。现在有两套就行,再多就是浪费。看看眼下的穿戴,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可再瞧瞧自己穿的,休闲鞋是朋友倒下来的,裤子和上衣是姑娘姑爷不穿的。简朴的衣柜里,整齐地叠着这简单的穿戴,因为那里永远有温度。

    作者创作简介:  祝连思,男,63岁,吉林省通化市商务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通化市作家协会会员。祝连思1956年12月出在吉林省柳河县圣水公社前六家子村,1975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吉林省柳河县圣水公社和通化市政府部门工作。祝连思1982年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业余创作积极分子称号。现为通化市作家协会会员,名字被收录在《通化市文学艺术家人才词典》中。 
住址:吉林省通化市福民家园d2——-1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