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金满园杯】征文(113):谢家湾,一个令人羡慕的地方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8899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2/27 9:04:47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谢家湾,一个令人羡慕的地方

作者:王兰芳



    谢家湾,一个沿黑河逐水而居的村庄,因贡米、湿地、芦苇、栈道、水鸟、荷塘月色和毗邻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修建的小康别墅“稻香居”让村庄蒙上了神秘而浪漫的面纱。也因产业转型、乡村改造、设施配套、生态治理等一系列变化,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让人羡慕不已。
    说起谢家湾,它给魅力金张掖增添的浓墨重彩不止一笔。早在武后长安元年,这里种植稻谷,因珠圆玉润,晶莹剔透、品质优良、米香浓郁、入口精柔,于元代,作为敬献朝廷膳食用米,后被誉为“乌江贡米”。元狩四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从此开通,过往商旅、驼队、皮毛、金银器具、农副产品沿着丝绸之路远运长安,张掖有了“天下称富庶者无出陇右”的赞誉。民国诗人罗家伦有诗云:“绿荫丛外麦毵毵,竟见芦花水一湾。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足见谢家湾农耕文化的深厚渊源。   
     悠悠岁月,大地换颜。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吹醒了沉睡的谢家湾村民,家田联产承包,分田地、分粮食、分农具、分牲口,那一年,吃饱穿暖,粮草囤积,煤油灯易主,电灯登堂入室。那一年,婆婆家修了新房,从低矮狭小四五家合住的小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居民点,公公被评为种粮大户,写入了乌江镇志,家里添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还买了彩电,那是全村第一台彩电。婆婆常说,《渴望》电视剧开播,我家成了大戏院,炕上做的、地上站的,还有挤在院子里嘻嘻哈哈说笑取乐得,人人脸上洋溢出了幸福和满足。
    进入二十世纪,村民不再注重吃饱穿暖,致富奔小康成为家家赶超的方向。外出打工,下海经商,个体小摊,私营企业,承揽工程,兴修水利。老板、包工头、企业家、致富能人如雨后春笋,在谢家湾这片水草广茂的土地上冉冉升起。村社领导不失时机,引导村民种带田,种植种、种经济作物,以往单一的大田小麦、大田玉米被玉米带田更替,谷子、糜子,甜菜、胡麻这些经济作物也成了增收致富的有力助手,村民收入有亩产七八百元增加到两千多元。生活富裕了,村民的思维也活泛了。设施农业、反季节蔬菜成为村民首选,种植的大棚韭菜、小油菜、甘蓝、菜花等蔬菜成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必备佳肴,紧邻甘州城区成为谢家湾村得天独厚的优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等政策,谢家湾村的人们打心眼里高兴。村上将部分耕地集体流转,承包给回乡创业青年进行设施农业开发,建造大棚,种热带水果、反季节蔬菜,自己不种地、不施肥、富余劳力可以外出打工。设施农业成为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龙头企业,吸纳200多村民在企业打工,村民不但拿到了流转土地的补助,还拿到了在家门口就能打工的收入。劳作回来的村民也不再张家长李家短传闲话说是非,而是自发开展健身活动,或是读书看报,或是上网销售农产品和反季节蔬菜,或是通过手机微信、QQ空间浏览国内外新闻趣事。
    而供港蔬菜基地,让只能生产小麦、玉米、豆类的大西北土地,第一次种上了供给港澳同胞的菜心、芥兰、红菜苔、上海青、银丝网、韭葱、豆荚等良种品牌蔬菜,除供应国内批发市场、高端超市、酒店和西餐厅外,还出口至港、澳地区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蔬菜品种精选后加工成各种形状的菜丁、菜条、菜块后用真空包装,还制作成沙拉、菜酱、菜汁等即食品后直接进入香港高档酒店的厨房和餐桌。好土壤长出了好菜品,好菜品得到了好评价,好评价得到了好效益。村上依托蔬菜基地,建立了农机合作社和农业种植合作社。现在农机合作社有大型拖拉机11台,无人植保机一架,为壮大集体经济,财政局奖补143万,农户入股35万,入股农户每年分红10%,村上收入14.3万元,农户分红3.5万元。种植合作社有村书记、主任带头,党员积极参与,企业家积极响应加入,带动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发家致富。谢家湾供港蔬菜基地的建成,标志着张掖蔬菜“东进西出”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对推进张掖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做强做优绿色高端蔬菜产业,成为增加村民收入的又一支柱产业。
    谢家湾村的另一支柱产业,就是“乌江贡米”,近几年,经专家论证、技术革新、村民多次试种,“珍玉一号”成为谢家湾“乌江贡米”的当家产业,站在稻田边,那一块块绿中透黄的稻穗随风摇曳,一道道碧波从你眼前掠过,让人不由想起〔明〕弘治初年,甘州行太仆寺卿(后官至刑部右侍郎)郭绅有《观刈稻诗》:“甘州城北水云乡,每至秋深一望黄。穗老连畴多秀色,实繁隔陇有余香。始勤东作同千耦,终庆西成满万箱。怪得田家频鼓腹,年丰又遇世平康。”
    如今的谢家湾村,已是远眺新村如画卷,近观楼院好风光;湖光天色妆仙境,疑是蜃楼落异乡。那些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风雨历程的谢家湾村老人们,经常聚在小区广场晒太阳,他们享受改革春风的温暖,更享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关于“三农”政策落实带来的幸福。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现在社会好了!我们要好好享受生活!见证祖国的每一天变!
     谢家湾村的四十年,是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缩影。这四十年,村里的孩子也已长大,他们或经商办企业、或在祖国各地打拼奋斗,但他们都不曾忘记村庄,不曾忘记给们他滋养、让他们茁壮成长的黑河甘霖和村庄的亲人朋友。每到节假日,在外奋斗的孩子们回来,看望父辈,看望村庄。看到高楼林立,水草肥美,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文化繁荣昌盛,村民安居乐业的辉煌局面,让远航的游子渴望回村筑巢,为建设美丽乡村释放热情和能量。

供稿:区直机关工委  王兰芳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