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金满园杯】征文(96):西洞村,我的童年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5873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0/31 16:54:42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西洞村,我的童年

谢建英

        在祁连山脚下的西洞村,因为在黑河源头,地理位置优越,何以村民们在这片村落安居乐业,村风村貌优良,村民崇德向善,民风淳朴,敦亲睦邻,村中氛围融洽祥和,文化底蕴深厚。在镇党委的领导下,村委、村民积极配合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通村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青山绿水间农家小康楼气派十足,农家小院里村民们种上了花和蔬菜,一片生机,新时代的新农村,处处都是新的气象。 
      我们村最好的名片,体现在文化广场,农闲时村民下棋,打蓝球,跳广场舞,一起探讨致富增收的路子。发展绿化,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回归自然,享受美的环境,养成良好的品德,村民都过着美好乡村生活。有诗为证:
            金镂玉衣勤致富
            秋霜冬雪忽明年
            超然而出人生路
            傲世群芳奏凯旋
    夕阳西下,看着青砖瓦舍的居民点,通往烂坝滩的水泥路,月亮在薄云里穿行,还有村头的老榆树下玩耍的孩子,忽然想起了儿时的许多事情。一些回忆似幻灯片,渐渐连在一起,在脑海里聚焦,乡村里的味道,久远的记忆。
    小时候,秋的概念,就是父母为了多挣工分,忙着割麦子迟迟回不了家,中午一把苞谷籽午饭,外加下午望眼欲穿的晚餐,记忆最深的就是放学后拾麦穗,大沟沿边杏皮茶。
       小麦成熟,又到麦秋,此时正值夏末初秋,五月黄小甜碗豆、大豆、毛豆收获的季节。
    我的童年,在物质溃乏的年月,我对小麦特别钟爱,因为小麦是细粮。那时候小麦产量很低,亩产不过四五百斤,算是高产了,一般的也不过二三百。每到生产队分口粮时,因为我家劳力少,分的粮食最多的时 候,也不过就是四五毛扣袋,家中几分自留地,在妈妈的捯饬下,白菜萝卜也在这个季节成熟了,推磨的时候,从箩儿里单独挖出几碗最细最白的面蒸馒头。蒸出的白馒头,先敬献土地爷,感谢土地爷发了善心,让农民有了个好收成,然后我们姊妹五个一人一个,父母舍不得吃都留给我们。看着那又白又大的馒头,那个馋哟,这也是那时候很奢侈的东西了,也难怪,一年里也难得吃上几回哦。
        生产队社员收割完小麦,先要派几个年老的女社员拾一遍麦穗子,然后我们这些带红领巾的"红小兵"再拾一遍,才允许各家小孩拾。想起当年拾麦子,放学后拿个提筐,把麦穗一个一个的放进筐里,不带筐的孩子就把麦头在手里放的整整齐齐,用麦杆子绕成把,交到生产队场上,会计根据拾的多少给记工分,当时一个工大约肆角钱,记得拾麦穗给的工分最高的一次是两分半工,折合人民币八分多点,那个记工分的场面,真的有些小激动,同时也有些酸涩。
       那时候虽然苦,但我们很开心。记得外婆家就在校门口,门口有个水沟叫大沟沿,大沟沿常年淌着水,水清的可以当镜子照,沟沿上长着三棵树,一棵沙枣树,一棵白杨树,还有一棵是个青皮杏树,那个青皮杏甜核子,核小肉头厚,看见绿时轻轻一捏就已经能吃了。外公怕学校孩子们偷吃,每年早早的就在树下支个小方桌,放个小盘称,一斤一毛五,就开始卖了,外婆很会做生意,把头年掉地上的杏子凉干,来年天热时,放大铁锅熬,大老远就能闻见杏子的酸味。外婆说,杏皮茶有很多的功效,最记得住的也就是那年的咳嗽厉害,打针没钱,吃药不见效的流行性咳嗽,外婆一碗茶一分钱,不知里面加了什么东西,喝了杏皮茶纵然就不咳嗽了。也因为那时候没有其它可吃的零食,由此更加引起人们对杏子后钟爱。
      数暑的日子,交完麦穗后,最有趣的事种梅花。在麦杆堆里拾大人们铡麦草时遗落的麦粒儿,胳膊总会被麦杆扎得红红的,但每捡到一个麦粒,心里都会欣喜一阵子,三五一堆,胳膊上吐口唾沫,按上麦粒重重一压,一朵梅花便出现在胳膊上。那时候,场上的粮食时而被人偷,队里为了防止粮被偷,总会派几个人把麦堆堆成圆锥形,用木板刻的大印轻轻盖在麦堆上,我还记得那印长约二十几公分宽约十公分左右,上面刻着谢家湾三队印的字样。即便如此,也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借着看场的机会顺带偷一两把夹在草筐里。小孩子最开心的是烧麦子吃,跟在大人身后,拿上一把拾的麦穗子,拿到饲养场烧,运气好时,还会混上喂牛的爷爷烧的鸟蛋或麻雀呢。
        那时候,缺的不光是食物,烧火的柴禾也短缺,放学后背上一个芨芨草筐,去田野地里拾柴火。这时家长往往会给我们规定任务,每天拾一筐柴禾。最容易拾满筐的是苞谷根,个头大,丫丫叉叉的,根根子朝外,码上跟人高差不多的一筐,用绳一捆,双肩背上。装筐特讲究,装一层压一层,大约得装十五六层,装好的柴筐就像一个圆柱体,会装的一会便可以满筐。苞谷根没有了,就开始拾谷根子、豆杆子。近处没有了,就跑到更远的田野里去拾。一直拾到扎了冬水,这时还可以用耙子搂树叶子,这也是不错的柴禾,填进土炕,一点哗啦啦就燃。那个时候,反正只要生活中用得着的,就绝对不会浪费。曰子虽然苦,但没压力,大人孩子都成天笑呵呵的。每当想起这些,除了辛酸,剩下的还是美好。
      现在想来,那时的生活虽然很艰苦,却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劳动中充实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强,同时也学会了感恩。小时候的经历,时刻提醒着我,激励着我。只有懂得付出的人,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只有对生活有情感的人,才会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