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金满园杯】征文(91):盛世修志,记录张掖伟大变革四十年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6335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0/29 14:03:28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原标题:张掖地方志,与时代共奋进

杨争山

    四十年,襁褓中的婴儿已年届四十,十岁的翩翩少年已知天命,二十岁朝气蓬勃的年轻后生已步入花甲,三十岁的青壮年迈入古稀,四十岁的年富力强者则由不惑之年走向耄耋…

    四十年,可以浑浑噩噩,也可大有作为。

    张掖地方志,一个走过四十年,问心无愧令人欣慰、精品佳志叠出的四十年,一个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掷地有声的四十年。

    40年前,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亦即改革开放之初,现今张掖方志界的名宿、翘楚,已在张掖档案、史志战线连续奋斗了63年的张志纯先生,作为张掖地区档案局局长、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的负责人,每天凌晨一点即翻身起床,辛勤而又自信地在全区档案、地方志的海洋中奋力挥浆、击楫。这是张先生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天晚上七点钟准时吃饭,看完新闻联播,到八点钟即上床休息,睡到凌晨一点钟即起。这也是张先生一天中精力最为充沛的一段时间,夜阑人静,青灯黄卷,或看或翻,或查或抄,奋笔疾书,完全浸淫在自己喜欢的编史修志工作中。工作三个小时左右,到凌晨三时再睡,确保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四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风雨不惊。10年过去了,在张志纯的组织参与下,张掖地区的志书编修、地情资料撰写均取得骄人的成绩。到1988年前后,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首轮修志全面展开,张掖地区的方志编修不仅全面启动,进展顺利,随后便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走在了全省前列:首轮《山丹县志》《高台县志》《肃南县志》、县级《张掖市志》《民乐县志》《临泽县志》次第完成编纂,总字数达600多万字,6部县、区志均被省上评为一、二等奖。

    从1990年开始至2008年的8年时间,张志纯身体力行,主动作为,组织郭兴圣等张掖县、区史志界的老前辈积极参与,清《甘州府志》《甘州府志校注》《重刊甘镇志》《高台县志辑校》《创修临泽县志》、清道光《山丹县志》、民国《新修张掖县志》(王国华整理校点)《东乐县志》《创修民乐县志》等一批旧志得以校注、校点、辑集和整理,从而为张掖历史文化名城抢救和保存了部分古籍,其中仅张志纯整理的就达8部。

    部门志、乡镇志、村志及地情资料的编写也方兴未艾。《张掖烟草志》《张掖电力志》《张掖市林业志》等10余部部门志完成编纂。甘肃省第一部村志《天城志》及《乌江镇志》等30多部乡镇村志完成纂修。《古诗话甘州》《诗吟金张掖》《张掖文物古籍荟萃》《张掖概览》《张掖春秋》《张掖民间传说故事》以及全省第一部史话《金张掖史话》等20多部地情书籍完成编辑。

    从1994年到2010年,张志纯又用15年时间(他本人一支笔撰写了10年),纂修了上、中、下三卷的《张掖地区志》(远古至1995年),这部洋洋洒洒、字数达436万字的志书,一经出版发行,就得到了业内人士和读者的好评:文字拙直朴实,记事详尽周密,较好体现了志书“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张掖地区的百科全书。该志和《甘州府志校注》获省委省政府“甘肃省社会科学三等奖”,张掖市地方史志学会201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学会”。张志纯先生实至名归,因此被誉为“张掖的司马迁”。

    张志纯1938年出生,17岁参加工作后便一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40岁开始参与全区志书及地情资料的编纂。1999年退休后又被张掖市地方史志办公室返聘,到2018年整整80周岁,可以说全程见证和参与了全区、全市地方史志编修。40年来,张掖地区(市)完成从志书、年鉴到部门志、行业志、乡镇村志以及谱牒等地情资料180多部,其中张志纯主编、协编的就达80多部。用“著作等身”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直到现在,除正常上下班外,几乎所有的节假日,这位患有糖尿病的老人都是在市档案局三楼东头属于自己的一间斗室中辛勤耕耘,笔耕不辍,无怨无悔,怡然自得。

    20年前,也就是世纪之交前后,全区、全市开始启动地方志书另一重要内容年鉴的编辑。甘州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到2018年,仅甘州区编辑的综合年鉴、年鉴达到13部。甘肃省最早编辑的《甘州年鉴(1998)》和《甘州年鉴(1999)》,由原区志办主任王国华担任主编,这两部年鉴不仅内容全面,版式设计也颇具特色,其中仅文字排版的用心程度可谓极致:两部年鉴的文字排为两列(两栏)、三列(三栏),整洁、齐茬、干净,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十分耐看养眼。这种版式设计,无形中增大了编辑人员的工作量,但由于避免了通栏排版造成的或空白行过长或文字过少等问题,年鉴的形式美便跃然纸上。随后,由王国华担任主编的《金张掖风情》《金张掖风俗》《金张掖风韵》等地情资料也相继和读者见面,为张掖地方史志工作送来了缕缕清风。

    从2007年开始,年鉴编辑几乎是空白的山丹县史志办也奋起直追。虽然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缺人抽人,成书之日便拨款付梓印刷,但工作中的困难尤其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显而易见:最紧张的时候,史志办5位工作人员拥挤在一间十三、四平米的房间中工作,这时候,单位领导便鼓励大家:办公室再小也不影响编书!据说这句话来源于西部省份一位省级领导的名言:办公室再小也不影响决策。就这样,从2007年到2018年,在原有《山丹年鉴(2005)》一部年鉴的基础上,山丹县史志办先后编印出山丹综合年鉴、山丹年鉴8部:《山丹综合年鉴(1989-2004)》《山丹综合年鉴(2006-2008)》《山丹综合年鉴(2009-2010)》《山丹综合年鉴(2011-2012)》《山丹年鉴(2013)》《山丹年鉴(2014)》《山丹年鉴(2015)》《山丹年鉴(2016)》。从《山丹年鉴(2013)》开始,实现了一年一鉴,从《山丹年鉴(2016)》开始,成为正式出版物,实现了国家和省地方史志部门提出的“一年一鉴,连续公开出版发行”的目标要求,山丹县因此成为张掖市连续两年实现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发行的县。期间,县史志办还编印了《天南地北山丹人》《山丹人荣誉录》两本地情资料,参与编辑道光本《山丹县志》和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甘肃省委老干部局到局长彭述寿同志先进事迹的人物回忆录《追思》一书。后三部综合年鉴及两本地情书籍先后参加由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组织的评奖,均获三等奖等不同奖项。10年时间,山丹县史志办以一年一本书的质量进度,让一个弱势单位亮点频闪。

    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时间,张掖市在完成首轮修志后,二轮《临泽县志(1991-2010)》《高台县志(1989-2012)》已公开出版,《民乐县志(1991-2012)》《肃南县志(1991-2015)》即将出版;《山丹县志(1989-2013)》《张掖市志(1996-2015)》《甘州区志(1991-2016)》可望于一、两年内全部公开出版。预计到2020年,张掖市及所属六县区可全面完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制定出“两全”目标(县、区年鉴全面实现一年一鉴,连续公开出版发行;县、区二轮志书全部公开出版发行)。

    诚如张掖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何成才同志所言,全市地方史志工作面对大好形势,不仅要有长远目标,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也要有年度安排和责任担当,毋需贪大求洋,只须一年一本书,日积月累,扎实推进,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张志纯先生则说得更直接:盛世修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时间是最好的评判者。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40年,张掖市的地方史志工作者适应形势发展,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编出了一批精品佳志和地情资料,称得上是时代的弄潮儿!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面对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迫切而又匆匆的脚步,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的来临,作为张掖方志人,要庚续“为党立言,为民立传,为时代树碑”的神圣修志事业,正当其时!

(作者系山丹县地方史志编纂办公室主任、《山丹县志(1989—2013)主编》)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