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金满园杯】征文(66):家乡巨变40年

  • 小编
楼主回复
  • 阅读:4391
  • 回复:0
  • 发表于:2018/9/17 12:25:54
  • 来自:甘肃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张掖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家乡巨变40年

 

 王月明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也想说说40年来我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40年前的家乡,也就是1978年以前,那是我亲身经历过的童年啊,我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该从哪儿说起呢?我坐在一间5楼的办公室里,沉思良久。俯视窗外,可看到窗外的行人、马路、车流、楼房等等,细细想来,就从窗外看到的这些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方面和40年前做对比,那变化也是很大的,是一种沧桑巨变,巨变波及到我们每个人,覆盖了全国的各行各业,城市和乡村。我就从窗外看到的这些人们的衣食住行和40年前做一个对比吧。

40年前的家乡,如果用一个字整体概括的话,那就是一个“穷”字。先从“食”字说起吧,1978年以前的家乡,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人们首先是吃不饱饭,那时我们国家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整个国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落后状况,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农村搞大集体特征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小队。就拿我们老家的那个生产小队说事吧,大家都不需要动啥脑子,一个生产小队的八十多位社员在两位生产队长的领导之下,大家一起参加原始劳动,一起上班下班,有些人是出工不出力,反正干不好也没啥关系,做一些人哄地的原始劳动;结果是土地也开始哄人,种的农作物产量很低,收不了多少粮食,分到每户的粮食自然就少,大家没有星期天的辛辛苦苦的工作了一年后,分到的粮食却很少,不够一家人吃一年。我记得我们老家那个生产队种的小麦平均亩产量只有三百多斤,而现在的小麦亩产量早就突破了1000斤,是那时的3倍多。

小麦产量低,不够吃,生产队就改种产量高的玉米,叫粗粮,产量是提高了,大家勉强够吃了,只是吃起来难以下咽,吃到胃里极不舒服,没办法,总比饿着强。现在是用来喂牛喂羊的,叫饲料玉米。分到每户的食用油也很少,肉食也只在过年过节时分一些,那时,人们最大的奢望是吃饱肚子。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农村土地搞包产到户,一下子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大家都开动脑筋,精耕细作,粮食年年都是大丰收,首先解决了大家的吃饭问题。发展到今天,我们吃的食物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市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免引起三高,发胖,减少疾病,现在每天早晚都是健身锻炼的人群;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再说“穿”字,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着朴素单调,穿的是清一色粗布、卡叽,海昌蓝几乎充斥了城里乡下。从乡间到城市是一片蓝、黄;人人都穿着工作服、军便服。全国都是这样一种单调枯燥的服饰;还有一部分贫困家庭,衣服不够穿,没有换洗的衣服,衣服上是补丁压着补丁;到了冬天,人们只要能穿暖和,不挨冻就算不错了,哪还谈什么匀称得体,美丽漂亮。改革开放以来,穿补丁衣服的人民陆续不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看现在,街上人们的穿着日益丰富,色彩也是五颜六色,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新颖和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个性与时尚成为新风尚。


再说“住”字,我坐在5楼的办公室里向外看,看到马路对面也是专修一新的一排又一排的楼房,还有更高的30层的楼房挡住了我的视线,让我不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单位的同事,有些4口之家已经有100多平米的两套楼房了。这个城市中也存有少量的破旧的平房,现在都划入棚户区改造范围,正在拆迁之中,除了一些具有旅游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想一想40年前的这个城市是个啥样子,到城里走一圈满眼都是低矮的破旧的土木结构的平房,砖木结构的平房都很少。居民住的大杂院面积小,设施简陋。居民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八十年代初,这个地级城市的二三十条街道上总共只有两栋三层楼房,是这个城市最繁华的百货大楼。而且好多年没有变化,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城市陆续建起了楼房,居民们聚在一起议论说:“啊呀!今年全城要建三栋楼房哩;”1986年的时候,人们发布新闻式的说:“厉害了,今年全城竖了七个塔吊。“现在啊,一年建200——300多栋楼房大家都不觉得是新鲜事,也没有人议论。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让中国人的住房条件实现了数次飞跃,从居者“忧”其屋发展成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大多数家庭住上了80平方米以上的宽敞楼房。

再说这”行”字,改革前,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下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少数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有辆自行车,城市的单位或工厂才可能有辆汽车,县委书记、县长外出调研才坐个绿篷布的吉普车;在农村,一个生产队有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就很不错了。现在啊,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早已不再是稀奇事;到农村去看看,摩托车、兰驼、拖拉机、电动三轮车家家都有三四辆。透过五楼的玻璃窗,看这街道上,车辆早已是拥挤不堪,居民都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在宽阔的道路上,“宝马”、“尼桑”、“现代”、“别克”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小轿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

出行的道路方面,七十年代末,我们这个地级市只有一条东南——西北走线的铁路;现在啊,原先的铁路已改成了复线,又增加了一条高速铁路,时速也从以前的70公里/小时,提高到现在的210公里/小时,原来需要8小时的路程现在3小时就到了。原来公路只有国道、省道是柏油沥青路面,县道、乡村道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原先的省道、国道都进行了加宽,又增加了一条双向6车道的高速公路,广大的农村都是村村通的柏油水泥路面。所以,出行的道路整体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十年努力拼搏,四十年沧桑巨变,没有变的只是永恒的大自然,是家乡的山山水水。我认为,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首先是我们国家、领导我们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也是全国人民努力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和沉闷僵化的状况,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中国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活跃起来了,人们依靠自己勤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40年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0年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折射出40年来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走改革开放的富民强国之路,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我们全国人民的生活一定越来越富裕!我们国家也一定会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月明,男,甘肃甘州人,现供职于甘肃黑河水电集团公司,长期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工作之余喜好文学创作,在省地级、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大量的散文、小说、文史作品。出版有散文集《黑河涛声》、《走进平山湖、探秘大峡谷》,是甘肃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