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解读:居延汉简揭开金关、悬索关神秘面纱

解读:居延汉简揭开金关、悬索关神秘面纱

关键词:居延汉简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张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zhangye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79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汉代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地处丝路要道、西北边疆重地。在行政管理上,建郡立县、设乡布里、徙民实地、开发建设;在边疆保卫上,筑长城、砌烽燧,建关卡、设要塞,驻军戍守。河西五郡创造了曾经的辉煌,为后来甘肃西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双全用解读保存在敦煌、居延的汉简文书的方式,窥探了当时的建筑及其工程概况,并以此探索了丝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古代建筑自汉代定型和成熟

  统治长达四百余年的两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设郡建县,立乡劈里,牢固地建立了国家的统治政权。冶铁业的兴起和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和国家建设工程的快速发展。这些昔日盛景都体现在当时的建筑工程上,如大城市的兴建、宫殿、坛庙、寺观、民居、园林以及各类陵墓的建筑,都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水准与艺术水平。

  何双全说:“虽然目前留存的建筑实体很少,但通过许多间接资料,如画像石、壁画、墓葬明器、文献及汉简文书等,能够看出当时建筑的形式和工程活动。其种类的繁多、形式的变化,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时期的建筑,兼有百花齐放和继往开来的双重特点,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从此走上了定型和成熟。后来大多数传统建筑,都未能脱离汉代制式的影响。河西地区亦如是,随着郡县的建立,移民实地,驻军戍守,中原建筑形制和工程技术亦广泛使用于五郡之地。我们从现存的遗址和汉简文书中可窥其概况。”

  河西五郡构筑西北边疆重地

  何双全首先介绍了当时河西五郡的由来。《汉书·西域传》载:“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五郡郡县设置情况到东汉时期稍有变化。据《后汉书》记载,金城郡,建武十二年减省,并入陇西郡,十三年十二月又复置。合并减省为十个县,去枹罕、白石、河关三县。武威郡增四县:鹯阴,祖厉,显美,左骑。张掖郡省去二县,显美划归武威。成立张掖居延属国,原张掖居延县归属国辖县。酒泉郡,天依县去之,设延寿县,绥弥改为安弥。敦煌郡,未增减,仅将渊泉更为拼泉。

  何双全告诉记者:“当时,张掖郡还另增设‘张掖属国’,下设侯官、左骑、千人、司马官、千人官。于是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等十二郡国、九十八县道侯官统归凉州刺史部管辖。诸如此类的所有这些历史事迹,在简牍文书中均有资料可证。”

  出土汉简“标注”丝路交通大道具体路线根据初步研究得出的成果,何双全简要分析了河西汉五郡建筑情况按行政级别和类别进行的分类。即分为幕府建筑、郡府建筑、县府及县城建筑、乡府建筑、亭、监狱、武库、仓、市、寺、社稷、驿置等。其中,驿置即邮驿交通传舍,汉武帝开河西、通西域过程中,在甘肃境内从东部的平凉开始到西部的敦煌为止,从走廊的中心张掖开始,北至内蒙的额济纳旗为止,有两大建设工程连续实施:一是筑长城,一是开驿道。

  由此,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近20年的基础建设后,才形成了完整的西北防线和畅通的东西交通大道,使丝绸之路得以快速发展,而驿置就是重要标志。而自居延、敦煌汉简的出土和悬泉置遗址的发掘及汉简的获得,不仅使专家们掌握了驿置的建筑结构、建筑规模和形式,而且还得知了省内,特别是沿丝绸之路有大量驿置存在,从而掌握了这条交通大道的具体路线。

  何双全说:“虽然有关的简文残缺不完整,但已明确了具体路线,沿途迄今所知共通过8郡37县45置,这仅是其半,推测沿线应设有置90余处。平均20余公里即设一置,有效穿越二千余公里之丝路。这条路线即现今,从陕西西安出发,过咸阳,沿经河北上,穿陕西长武,入甘肃泾川,达平凉,又入宁夏固原而又到甘肃靖远,过景泰而达武威,经永昌、山丹、张掖、高台、酒泉、玉门、瓜州、至敦煌,从玉门关出甘肃入新疆至罗布泊。是谓东西通道矣。南北道,以张掖为起点,沿黑河北上,经临泽、高台、金塔,至内蒙额济纳旗。这两条通道,东西道是丝路主干线,而南北道是为军事防御孔道。”

 

  2000余公里汉长城遗址分布兰州、武威等5城市

  河西五郡之地,由于自然形成狭长的走廊地形,自汉廷控制以后,便成为既是丝绸之路的要害通道,又是西北的边防重地。悬泉邮驿传置的发现,证实了这条通道的存在,居延、敦煌汉简的出土揭露了边防要塞的基本面貌。

  据何双全介绍,敦煌、居延汉简,从文献的性质上看,其实都是边防部队的军屯文档,虽然内容很广泛,但主体内函所展现的主要还是有关军队的机构建置、管理制度、兵力部署、日常防务等。有关建筑及其工程实施情况,大都是些间接资料,通过对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及简牍文书的整理,可知其建筑工程主要有:长城及其附属建筑、指挥机关建筑、关隘建筑、仓储建筑等四大类。

  汉承秦制,为巩固边防,汉代是历史上第三个大兴长城工程的时代。现存遗址是西汉武帝始筑,经东汉维修后的遗存。这些长城遗址分布于现今兰州市、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酒泉市等5市18县(市)60余乡镇之区域内,全长约2000余公里。可分为东西和南北两大段。

  何双全说:“其中,东西段东起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溯庄浪河而上,经永登县,入武威市天祝县、到古浪县,又经凉州区洪水河北上至民勤县。折西行入金昌市永昌县。又西

  行,入张掖市山丹县、经甘州区、临泽、高台县境沿黑河北行入酒泉市金塔县,在金塔鼎新又西行沿北大河经肃州区、玉门市西,入瓜州县,沿疏勒河北岸、穿越瓜州、敦煌市,西出玉门关入新疆罗布泊。其南北支线,北起玉门关,穿越戈壁,南抵阳关。南北段,南起张掖市甘州区,北行沿黑河而下,经临泽、高台二县入酒泉市金塔县,在鼎新北行直抵内蒙额济纳旗居延海之边地。”

  珍贵简文资料揭开金关、悬索关神秘面纱

  何双全告诉记者:“关隘是当时边防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有边塞必然就有关卡,是出入境的门户。因其作用的不同,其建立的地点和建筑形式亦有不同。我们知道敦煌有玉门、阳关两关,并早已名垂青史,熟不知除这两关外,还有两关:金关与悬索关,因此汉代河西有四关。玉门、阳关把守着西大门,金关、悬索关把守着北大门。四关所处位置不同,但任务相同,地位相等。”

  根据简文资料的进一步证实,玉门、阳关不仅存在,而且曾起过重大作用。这两处关隘遗址的所在地,由于均未做全面发掘,简文资料又很有限,所以不能完全确定现存遗址究竟在哪里。玉门关,目前普遍认为敦煌以西80余公里的小方盘城就是玉门关遗址,但从这里出土的汉简资料看,该遗址不单是玉门关的所在,也是其上级玉门都尉府的驻地。阳关,一般认为现今南湖的墩墩山下古董滩即是阳关所在地。但这里已经被沙漠覆盖,很难进行彻底揭露。因此两关遗址的建筑布局和结构不能完全知晓。如今墩墩山烽燧和小方盘城便是两关的代表和标志。

  何双全说:“金关与悬索关此前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为世人所不知,在地下保存了二千余年之后,随着居延汉简的发现和金关遗址的发掘,才露出了真面容。这两处遗址虽然不像玉门关、阳关那样响誉全球,但它的地位毫不低微,对北线防塞的安全曾起过重大作用。”

  从有关简文记载获知,金关与悬索关,是设立在张掖郡驻地觻得县北去居延县边区的两个重要关卡。金关在南,属肩水都尉府管辖;悬索关在北,属居延都尉府管辖。两关均在黑水沿岸的必经之路上互相呼应,南北把守,有序出入,有效监控。这两个关的具体位置,悬索关虽经多次调查,但不能确定,大概位置应在额济纳旗境内,即汉代居延都尉府三十井候官的附近。而金关遗址在金塔县并经全面发掘。

 

  边防建筑为研究汉代边区建筑提供重要物证

  两汉时期分布在河西的另一类主要建筑便是仓储建筑,即指军内基层单位保存粮食和物资的地方。据简文中记载出现了两种,即燧仓和阁。仓作为粮食的屯聚建筑,郡、县两级政府均有设置,军内亦如此,如以燧名命名和数字编号的仓,就是根据军队

  布防情况和供给对象而建立的军队粮仓,分散在各处,由都尉府管理,负责军内吃粮的供给。

  何双全告诉记者:“通过对简牍文书资料的研究和现存遗址的考察与发掘,使我们对边防建筑的类别、种类、部分建筑的形制、结构、材料等有了较清晰的认识。虽然这些建筑本体的屋面,大木结构、小木制作、装饰等不可得知,但保存下来的下部遗址仍然是研究汉代边区建筑情况的重要物证。根据遗址布局和平面结构和部分部件,亦可复原其原貌。”

  从简文所记述的用途中,专家们还了解到了当时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大致有土、木、石、苇、草、麻、漆、胶、铜等9类。除土,即精选优质用土,用于夯筑房屋墙体外,在居延和敦煌悬泉发掘时还曾发现有掺和白灰的土质,由此可知汉代在建筑中已发明并普遍使用多种土质配比参合成的灰土。而木材是当时建筑的主要用料,或进山砍伐,或在市场上购买,种类有圆木、有板材等。

  他说:“在敦煌,居延遗址中均发现有芦席和蒲席,也有竹席。用芦苇和蒲草作成的席子,既可用于炕床卧具,又可用于屋面望板。从出土情况看,当时屋面代替木望板而用席做望板,部分席上还留有苫背泥块。由此可知各种材质编织的席子作为铺设屋面的望板材料在广泛使用,故亦是重要的建材之一。”

  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战略早在西汉就已开始

  据何双全介绍,从有关记载来看,当时使用的工具种类很多,而且都是铁质工具,其中木工工具占多数,能够知晓用途的如:斧、贯头斧,斤、具斤,锯、钳、锸、钩、锥、凿等。也有举钇、銋、弦锯等3种工具不知是何物,还待进一步考证。除外,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和马车。从这些工具看,汉代的木构建筑水平是相当高的。只有使用了利器,才有可能建造出美丽的建筑物。

  何双全说:“工艺技术是任何建筑所自然和必须具备的要素。工艺技术的精劣表现着建筑技艺水平的高低,建筑工艺水平的高低又是建筑类别和等级的重要标志。可以说汉代丝绸之路的河西路段上曾经耸立着各类建筑,有不同的功用、不同的级别、不同的构造、不同的形制,各具风彩。惜往日的辉煌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展现这些辉煌的工艺技术亦随之消失。实物难寻,工艺技术的面目更难认识,我们只能在残牍断简文的字里行间去探视。”

  据了解,从已发现简文提供的信息看,边郡建设工程,量大面宽,项目多,工期长,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亦很大。边郡自然条件差,生活艰苦,人口稀少,劳动力资源相当缺乏,加之农民要种地,戍卒要守边,用于建设工程的劳力更紧张。所以施工力量除驻军士卒外,使用了大批刑徒,这些刑徒大部分是来自各地的服刑者。由此看来,河西人力非常缺乏,动用了一切人力投入建设。所以可知人力的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即来自全国的戍边士兵、全国的刑徒、全国的流民,也可以说是倾全国之力建设了河西。

  何双全表示,根据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最终得出了结论,汉代丝绸之路上的河西,正因为是要害之路,历史赋予了走出国门、通向国际,守卫内地安宁,国家稳固的重任,所以武帝始列为重点建设区,国家投巨资、斥重金、倾强力进行开发。建设地域广、建设规模大、建筑种类多、建设工期长,质量要求高,但建设条件差是重要特征。虽然辉煌的建筑本体不复存在,但从简文记载中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丰功伟绩。遗址的留存,简文的传世,为我们研究西部建设史提供了重要证据。可以说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战略早在西汉就已开始。(作者:李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5378000365 传真: 邮箱:minleccoo#163.com
地址:甘肃省民乐县世纪嘉园33号楼1单元501室 邮编:734500
Copyright © 2004-2024 民乐县西域文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